•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初中文言文教学管见 李晓霞

    初中文言文教学管见

    ◎  甘肃省临夏县韩集初级中学     李晓霞

     

    五千年泱泱中华,文明传承,文化灿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特别是初中教材中辑选的文言文,更是先祖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解读并科学地吸纳是历史赋予我们后人的使命。但文言文各篇目距离现在的时代久远,语言及语法习惯与现代白话文不同,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障碍,特别是笔者所处的学校乃一国列贫困县,生员大都在文化涵养方面先天营养不足,这对于文言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初中文言文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却不容忽视,就近年来的高考而言,要求考生在备考中必背的64篇古诗文中仅初中篇目占了49篇,其它的文言文考题又何偿不是初中文言基础的衍生呢?鉴于此,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应对的挑战。下面笔者就初中文言文教学谈谈个人的一孔之见。

    一、激发兴趣,走出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兴趣,是第一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枯燥的,对老师而言是痛苦的。如何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首要的任务是让他们明白文言文在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2004年《中国教育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没有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当时引发了百年来的又一场“文言与白话”的热烈争论,《中国教育报》、《新京日报》、《中华读书报》等众多报纸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文中对文言文的学习倡导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须借此宣讲文言文的地位,再借助高考中对经典诗文的背诵默写这一考点要求,从理论高度和实用两个层面去引导学生,不得不促使学生主观上引起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二、放权学生,让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中《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初中文言文有详尽的注释,学生结合注释,大都可以理解文意,勿需教师再去字斟句酌地串讲诠释。但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重复注释内容,不厌其烦地逐字逐句地翻译文本,甚而肢解文意,区区三四百字,抑或800字左右的文章,要耗费三四课时,辛苦热闹三四节,数数字数800个,以数理剖解之方式,刀斩人文之美之诗文,焚琴煮鹤,大拆七宝楼台,大煞千年风景,实可悲也。

    三、钩玄提要,善于挖掘文本内涵。

    教师应以经济的头脑去驾驭课堂,善于挖掘文本内涵,激发学生的未知欲望。如对《论语》的教学,让学生对照注释学习,很多学生在一片“子曰”中睡意朦胧,不能卒读,如能设计好问题——1.你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2.你知道《论语》的两大之最吗?(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典籍是什么)3.孔子印象之最你知道吗?(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进而介绍孔子在国外的影响,肯定会引起学生对《论语》的浓厚兴趣,再如教学《望岳》,可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用“望”字而不用“看”字?《爱莲说》中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莲的特征是什么?如是问题可一以贯之,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得轻松,既节约了时间,又娱乐了学生,事半功倍,何不一试?

    四、架构桥梁,联通学生与文本间的历史鸿沟。

    文言文因其词句语法与现代白话文有一定的距离而让学生难明大意,这在理解上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致使很多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殊不知,诸多文章旨意与今文暗合,教师应让学生在疏通字词句的甚而上,充分挖掘文本旨意,或寻找文本中人物遭遇与生活 中的自己有无相同的境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说的正是这种情况。例如,教师在教学《岳阳楼记》时,不妨先讲清范仲淹因贬官而临楼抒发失意之慨,趁机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无失意经历,两者之间自然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学生可能会去追思自己的失意经历,同时也水到渠成地探究范仲淹在失意后的表现,从而会深刻地把握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标豁达的精神境界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宽广胸怀,不仅把握了文章主旨,而且受到了人格熏陶,岂不达到了教学者的意图!

    除了领略文本旨意外,文言文中的经典名句,流传至含今的成语也是架构学生与文本鸿沟的一座桥梁,教师切不可忽视。教师可在课堂语言中有意识地应用文本中的经典名句或成语,让学生对文言文由衷地接纳直至热爱。

    四、创设情景,拓展学生的想像空间。

    初中选入的好多文言文故事情较强,老师可创设情景寓教于乐,让学生身临其境 ,去感受文本中人物的情状。如教学《醉翁亭记》,可联系本地端午节逛山野炊的生活情景,想象太守饮酒之乐的情景。教学《狼》这篇课文让学生去想象屠夫在遇到狼尾随直至堵截后的心理,然后去寻找并解读词句,就不难理解文章内容了。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想像力发展并臻成熟的时期,教师在授课时结合课文中的元素,善于捕捉学生想象迸发的有利时机,加以拓展延伸,那么,在学生看来一篇艰涩难懂的文言文也是闪耀古朴灵动的美感,学生的未知欲还不能被激发起来吗?

    五、指导背诵,探寻高效的背诵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终极目的是传承传统文化,汲取其精华,积淀文学素养,但汲取其精华的前提必须是有所积淀,而积淀语言养分的途经便是背诵。刘少奇之所以有高深的理论素养,与背诵《资本论》不无关系,现代文学家巴金背诵《古文观止》200篇,茅盾背诵《红楼梦》也足以说明背诵与学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必须教育并指导学生养成背诵的好习惯。那么如何抓好背诵这一教学环节呢?

    1、正确流畅的朗读是背诵的必要准备。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领读方式,如齐读、单读、对读、赛读、录音朗读和表演朗读等。对学生读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要范读。但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我觉得古文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以下二种朗读形式。

    表情朗读。即所谓的“美读”。这种朗读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情趣,使之专注于所学内容。它对那些情味深厚意境悠远的文章尤为合适。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

    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是背诵的前提。

    叶圣陶说:“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初中生阅读文言文的基本保障就是要掌握最基础的一系列问题:如通假字、古今导义、一词多义、常见句式等,老师也应教给学生规范的翻译方法。学生理解了就爱读了,爱读了,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

    3、正确的背诵方法是改进和提高背诵质量的重要途径。以下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挺实用的:明确目的,集中精力;确定任务,寻找窍门;坚持背诵,及时检查。

    文言文教学看起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瓶颈,但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另辟蹊径,此“瓶颈”便可开脱。笔者经过数十年的教学实践,已让一批批学生喜欢了语文,也更钟情于文言文了。

                                     

     


    点击次数:140  发布日期:2016/11/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