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陈秋:谈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
谈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
◎ 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亲昵幼儿园 林陈秋
由于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对象、任务不同,导致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教育方法不同、活动形式不同、作息时间不同等。尤其是师生关系不同,幼儿教师也确实像父母般地照料着幼儿,并加入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一块儿玩、一块儿学,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融洽的心理气氛。小学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上,重视的是完成各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注意教学进度、作业批改及课堂纪律等。教师与儿童的交往主要是在课堂上,个别接触的时间较少,这种新的师生关系,增加了儿童在适应过程中的心理距离。从而使儿童在小学学习初期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使儿童在由幼儿向小学生角色转换中尽快较好地适应,需要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一、家庭方面
家长的教育观念、态度以至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深深的影响着孩子。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以便使孩子尽快转换角色,保证孩子心情愉快地、顺利地进入小学。一要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保证孩子的充足睡眠;二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要培养幼儿自我管理意识。孩子到了大班后,家长有意识地增强儿童的独立性、目的性、计划性,帮助儿童树立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学着安排的自我管理的习惯。此外,家长应以身作则,培养儿童做事有条理,不拖沓,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小学生活中的“规则”要求,对幼小衔接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教育要使幼儿尽快转换角色,迅速适应小学生活和教育条件,为入小学做好准备,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发挥家园联系栏的功效
在新生入学时,幼儿园在家园联系栏上贴出《告知家长》或《大班幼儿家长注意事项》等内容,让每位家长加强重视幼小衔接问题,详细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以及家长怎样配合的具体要求。例如:在为孩子购买学习用品的同时,应及时教孩子认识这些文具的名称以及使用方法。
2.经常与家长沟通
家长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此外,经常与家长沟通,可以详细的了解幼儿在入学前是否充分做好准备,哪些地方还有不足需要改善。这样教师可以针对性对该幼儿在某些方面加强教育。
3.培养幼儿自我管理意识
每次活动前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孩子,活动前该准备些什么用具和书本,并及时检查,予以鼓励。活动结束前也提醒幼儿养成先安排生理上的需求。如:先上厕所、洗手、喝水,再交友玩耍。以适应小学课间十分钟自己安排时间的现状。娱乐时间,可放手让儿童自己决定想玩的地方,并自己准备所需用品,。家园一致配合,为儿童提供机会,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4.培养幼儿自主意识以及坚强意志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都不同程度存在娇骄二气,缺乏坚强的意志,自主意识薄弱。爱因斯坦把成功归纳为:“艰苦的劳动,加正确的方法,加少讲空话。”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教师都应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让孩子独立地面对困难,迫使其学会动脑,多角度地观察,解决问题。如:用什么方法分别把掉在床下的皮球和针取出来;怎样才能安全取到高处的物品;遇到煤气泄漏、火灾时,怎样处理等等。不断地加强训练,就能逐渐形成一种勤于思考,善于动手,意志坚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5.适当增加教育内容,促进过渡
在幼儿进入大班后,可适当调整大班幼儿的生活内容,使其身心状态与小学的生活内容和节奏相近。如:要求大班幼儿按时入园,适当缩短午睡时间,在下午安排一至二节课,课后安排一些游戏的时间等,使大班幼儿的生活既像幼儿园又像小学,活泼而又严肃。应注意幼儿握笔姿势和书写习惯的培养,减少其中存在的特别是笔顺错误的问题,提高教师素质,为幼儿入小学学习准备良好的过渡条件。
6.适当改变教学方式,以便适应小学教育
幼儿园的教学重操作活动,在游戏中学习。小学则是“学中有玩、寓教于乐”。而大班下期的教学方法却介乎两者之间,有意识地减少游戏成分,逐步转换为以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在学习方法上,重点培养儿童对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持久性。才能将“玩中学”演变为“学中玩”,逐步形成爱学习、会学习。
7.培养幼儿自制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入小学后,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学习,要控制自己在上课时间内不说话,不做小动作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要有意识的给幼儿培养自制力,发展独立,加强责任感的机会。如:幼儿应该完成的作业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大班值日生每人要负责一定的项目,规定必须要把任务完成好,我们并给予检查、督促和指导。我们还通过有适当难度的作业和劳动,注意发现幼儿中存在的畏难、依赖、半途而废或马虎草率、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现,利用正面教育或个别谈话或情景讨论等办法,及时给予帮助,使他们明确要想做个小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
8.发展幼儿稳定的入学倾向性
受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大班幼儿已逐步形成了入小学的倾向性。但是,这时幼儿向往学校生活,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上学可以背书包,系红领巾等一些表面的现象所吸引。幼儿园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兴趣,向幼儿进行学做小学生的教育,主动与小学教师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有计划地向幼儿介绍小学生的生活。如:允许大班幼儿背书包上学,每天轮流值日,带幼儿到小学去参观,体验小学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等,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兴趣,使幼儿喜爱做小学生,使他们在升学之前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学前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与家长携手,在两个学段间的变化时期,尽可能的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努力减缓孩子不适应的坡度,对儿童多些理解与宽容,尊重理解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个性化的要求,以增强师生、亲子间的亲和力,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要求上,要循序渐进,自然养成,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们,顺利度过人生的第一过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