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张斌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张 斌
摘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已从过去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今后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打下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是,走进当今的课堂,一种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不少教师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学生的问题意识仍然没有培养起来。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呢?笔者浅谈方法与同行交流。
关键词:提问 意识 培养
一、为什么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我们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去解决疑惑。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绝对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变化,而是有它深层次的内在基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在不同情境中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也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在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下,从而不断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让学生具有对知识的好奇,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然后再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解除自己认知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通过问题开展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问题解决策略,并形成对这一学科的积极态度,这样培养起来的才是真正的能力。
“创新”早已是21世纪的代名词。缺乏创新思维的“书呆子”将难成大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作为当下的教师就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入手。因思而问,因问而思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从旧知到新知的创新过程。所以,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更多的问题出课堂。这正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独立人格的塑造。
二、学生在课堂提不出问题的原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即积累,思即生问。纵观我们当下的课堂,被动积累是主战场,主动生问是星星之火。教学的归宿是学,教学的使命不是取代、压抑、削弱学生的学,而是要在教师的支持下,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目前为什么我们课堂上主动提问的学生那么少?为什么许多学生不提问题?是老师的原因还是学生的原因?是课堂时间不够,还是我们没有有意培养?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在追求一种形式,还是长远学习能力的需要?
首要的原因是课堂让我们的教师根据自己的预设操纵了。老师在自己的教学预设下,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二、三、四。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简直如行云流水一样天衣无缝,完整到没有学生插嘴说话的空隙,学生也乐得师云亦云,不必思考提问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所解之惑应是学生积极主动提出来的,而不是老师预设的一些可能让学生疑惑的问题,这样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学生思维的封闭状态。这样的课堂,认真听讲的学生固然有一些收获的,大部分学生实际上还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其次的原因是,有的教师预设学生可能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会像老师那样想得周到和深刻。也有的老师虽有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想法,可又怕学生提问耽误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只好作罢。殊不知,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比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更有意义和价值。老师剥夺的不仅仅是学生提问的权力,而且是一种有可能影响其长远发展和创新思维的研究方法,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一直强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的理由。
第三是评价体系上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中,所谓的好教师就是教师善于向学生提问而让其思考,所谓的好学生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从未有让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这一评价方法。在学生的骨子里,认为上课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是万能的、无所不知的。至于主动提出问题,似乎有叛逆的嫌疑,当然有的学生也有问题,学生上课没有提问题的习惯,只管当听讲的“好学生”。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第一,不断提醒和教育学生懂得提问这种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解一问便长一智,不因疑难细小而忽视问,不因问题“浅易”而不屑于问,更不因怕失身份而耻于问。在实践中应抓住生活和教材中的点滴时机,给学生制造必要的条件让其能问、想问。
第二,放下老师的架子,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开放式课堂氛围,让学生有话就说,实话实说,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初期阶段,可以适当放慢教学节奏,耐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支持学生寻求答案。
第三,老师不要怕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住自己。求实的科学态度是学习的必要基础,老师有弄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课堂上共同寻求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或课后师生一起努力寻找答案,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出现一个能提出将老师都难住的问题的同学,也正是我们教学成功的标志,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应当给予表扬。
第四,指导学生学会主动预习,不断提高提问的水平和价值。在预习中,老师要加强指导,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做好相应的预习要求,从而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实践证明:只要注重培养,方法得当,学生是有问题可提,有问题愿提,也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提问意识也会越来越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总之,学生有了提问意识,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书目:1.《中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2.《中小学青年教师》河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