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学生乐学的诱发 白玛才吉

    浅谈学生乐学的诱发
    ◎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新寨寄宿小学   白玛才吉
    如何使学生乐学,自认为要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兴趣,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探索某种事理的倾向。学习兴趣则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兴趣及其他非智力因素始终发挥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这些作用,对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几年来,我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时机,创设情境,激发、培养、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利用兴趣,激发情感,培养意志
    情感是意志行动的推动力量,意志也意味着一个人善于去认知、评价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学生的兴趣,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数学是使人思维敏捷和明晰的科学,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就是说数学可以培养和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到数学是枯燥的。但教师应当告诉学生,枯燥的数学是从形形色色、千变万化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
    例如:“1”就是从一条鱼、一个人、一张桌子等具体事物中得来的,在认识数的时候,我利用图片、幻灯、语言、表演等形式教学生掌握一个个抽象的数字和符号。
    在几何的学习中,学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线条、图形的美,它们往往具有对称、均衡、刚强、柔美等特征。
    例如:竖直线意味着刚直、挺拔,横直线意味着平稳、开阔,曲线给人以优美、柔和的感觉,圆形具有完满、旋转的美,矩形有刚劲、整齐、对称之美,正三角形具有平稳、安定之美等等。教师在教学生学习图形的同时,如果能够说明这些图形、线条的特点和它的象征意义,不但能使学生在美中受到教育,而且使枯燥的知识形象化,激起学生愿学、爱学的情绪。
    二、利用兴趣,唤起动机,改变态度
     
    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而实际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概念往往是比较抽象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是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以操作中所积累的感性认识为支柱,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②显然,在教学中不能机械地告诉学生某一定里或运算方法,更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从大量的动手操作中,归纳和发现某一方法及运算法则,培养他们自己动手获得知识的本领。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通过观察、感知、操作、思维等心理活动形成认知结构。要使学生感到兴趣-,就应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例如,除法应用题的两种含义——“包含除”和“等分除”,两者都具有“分”与“平均分”的含义,只是分的方法不同,因而造成了意义不同。为了使学生从本质上全面认识“除法”,使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我采用了以下授课方法。首先,出现6个苹果及3个盘子,指名学生分苹果。第一种分法:6个苹果,两个两个地放(每两个放一盘),可以放在3个盘里;第二种分法:6个苹果,一个一个地放在3个盘内,每盘2个,把分苹果的过程由静态转为动态,使纸上的图活起来。在“动态化”过程中,使学生领悟了两种分法的区别与联系,并转化成数学关系式。这种“动态”的数学,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反过来促使学生去思维、去发现。
    三、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兴趣是浅层动机,不稳定,仍需继续强化,使之进入深层的理性动机,上升为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学生的兴趣,唤起学习的动机,并且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本质上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是一种思维活动,人的大脑则是思维活动的机器,而兴趣和求知欲是启动思维机器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即坚持“直观性”“启动性”原则,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抽象能力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特别对那些演示过程更有兴趣。针对这一特征,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地教具,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又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教这部分知识时,是通过两种实物的对比,把7支红粉笔和5支白粉笔放成两排,一一对应,凭着直觉,知道了红粉笔比白粉笔多2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又各多摆5支,学生还是很容易看出红粉笔比白粉笔多2支,从而引出要求红粉笔比白粉笔多几支,只需怎样想,并根据图画简易线段图,从线段图分析只要从红粉笔中去掉同白粉笔同样多的部分,就是红粉笔比白粉笔多的了。低年级学生掌握知识主要靠感知而获得,教学中用直观演示缩短其之间距离,学生容易接受。
    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不但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持久。
    四、利用兴趣,引导维护注意,强化学习效果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进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的情境,才能具有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因此,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创设相关的问题性的情境,就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进行探索,从而达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笔算两位数的加法”时,内容较为平淡,于是我先请同学尝试做,同桌讨论后得出结论,在做练习时,采用“比一比”的形式,同学们做起来又对又快,以满足自己的好胜心理;还请同桌互相出题练习、各自练习,这些形式都使学生情绪高涨,不断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③发现问题,大胆怀疑,探果索因,追根问底是创造的开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习质疑问难,在活动设计时注意留有一些悬念,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
    人的认知过程始于注意,而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则是发展有意注意的必要条件。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对学习的注意力最为集中,同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最容易接受新知识,且获得的新知识掌握也牢固,不易遗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个实践场所,激发学生情感,促进有意注意的发展,从而强化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方式,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处理后,以活动美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因而这就需要我们去精心设计每节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欣赏数学和学习数学,激发起学习兴趣,从而热爱这门学科,学好数

    点击次数:205  发布日期:2016/8/2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