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基于网络环境下农村小学班班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辅助应用 冯羽

    基于网络环境下农村小学班班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辅助应用

    ◎    贵州省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后坪乡中心完小 冯羽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班班通,可以有效地实现计算机网络资源同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和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阐述的是“班班通”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的推广运用,为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它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促进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以它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它特有的优势拓宽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开阔学生的视野。只有运用“班班通”将远程教育资源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才能保证农村学生享有和城市学生一样的优秀的教育资源,才能让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的农村教育。下面就基于网络环境下农村小学班班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辅助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班班通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传统语文教学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规规矩矩地听。授课方式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或“板书+ 挂图”就行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班班通”已开始在我们农村小学教学中推广运用。 运用“班班通”将远程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对于我们广大的农村小学来说,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大大地改善了教学环境,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使图像、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为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教师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工具和手段。

    二、“班班通”打开了学生思维闸门。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于语言训练之中。但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现象。使用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会打开学生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三 、“班班通”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鉴于语文的这一教育特点,合理有效的运用“班班通”,就可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四、运用“班班通”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具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是现代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班班通”屏幕呈现教学内容、展示学习目标、提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思考、讨论并做出回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回答及时迅速地给出判断,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运用“班班通”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数时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课件,有时是一个习题的题目,有时是一些精美的图案,有时还有习题的分析过程中设计的表格等等。其次,利用配套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帮助拓宽加厚学生的认知基础,并形成迁移、创造和实践能力。通过画面展示、切换、停顿、闪烁、组合、重复等步骤,达到以往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锻炼学生的观察、归纳等各方面的能力,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

        总之,基于网络环境下农村小学班班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辅助应用,我认为它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应该加强现代化的装备,发挥其功能,但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好 “班班通”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辅助应用,需要我们每位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的研究中去。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新科技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来。


    点击次数:128  发布日期:2016/8/2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