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广元市农村中小学教科室主任科研素质现状调查 王锡安

    广元市农村中小学教科室主任科研素质现状调查
    ◎    四川省广元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锡安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室(简称“教科室”)建设的意见》,我市大多数中小学、幼儿园设立了教科室,任命了教科室主任。省教厅文件指出:“学校教科室是为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参谋部,全面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的日常工作,是‘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科研管理的基层单位,承担省、市、县、校级教育科研课题的校级管理任务”。教科室是学校教育科研决策的参谋部,是学校课改、教研的信息情报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部,是学校课题研究的指挥部。教科室主任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参谋长、策划者和具体组织者,是学校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的协调者,是学校教研文化建设的推动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教科室主任的工作职责决定了其自身必须是集教书育人、科研和管理于一身的有较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教科室主任的教育科研素质对于学校校本研修与课题研究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并影响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教育科研素质是教育者所具有的教育科研知识和认知结构,是其进行教育科研所必备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品质,即教育科研的综合素养。对于中小学教科室主任来说,教育科研素质还包括其组织学校教育科研活动所必需的组织管理和指导能力。教科室主任的教育科研素质主要表现在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和如何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等方面,集中反映了其专业发展的水平。教科室主任科研素质的构成要素包括: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组织管理和指导能力、教育科研品质。
    广元地处盆周山区,农村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力量。广大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科室的建设、教科室主任的选拔任用与培养、校本研修的开展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为此,近两年我们陆续对一百余所中小学(含职高、幼儿园)教科室主任的科研素质及履职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科室主任基本情况、工作学习情况、履职情况,学校教科室职能发挥情况、学校校本研修与课题研究情况,教科室主任科研素质提升意见等方面。调查方式主要采取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培训检测法和个案法等。
    一、中小学教科室主任教育科研素质及履职现状
    根据中小学教科室主任的科研素质及履职现状,我们将教科室主任分为事务型、经验型、科研型和学者型四类。
    教科室主任的基本类型
    基本类型    主  要  特  征
    事务型    ①缺乏教育科研意识,尤其是角色意识和问题意识,教育科研综合素养欠缺。
    ②履职不到位,对教科室的工作职能和教科室主任的工作职责不明确,仅仅是上传下达,忙于事务性工作。
    ③学校校本研修有名无实,缺乏“研”的含量,课题研究难以启动。
    经验型    ①具有常规教研的感性经验,问题意识、研究意识不强,缺乏教育科研内动力,往往是凭感觉和经验开展教研活动。
    ②现代教育理论修养不够,教育科研基本方法和能力欠缺,教科室履职不全面。
    ③学校校本研修主要停留在常规教研层面,课题研究水平与质量不高。
    科研型    ①教育科研意识较强,教育科研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科研能力较强。
    ②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素养,教育科研水平较高,教育科研成果在县区内有较大影响。
    ③教科室履职全面,学校校本研修、教育科研工作在县区内有示范作用。
    学者型    在科研型基础上,有较为成熟的教育思想,对校本研修、教育科研有自己个性化的认识。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及教育科研成果在市内有较大影响。
    总体上讲,农村中小学教科室人少事杂,受主客观因素影响,有一半的教科室主任履职不到位。属于科研型的不到三分之一,学者型教科室主任更是凤毛麟角。而事务型、经验型教科室主任达三分之二以上,他们无科研内需,科研兴校意识差,缺乏教育科研知识,科研实践经验少,教科室职责履行还很不到位,尤其没有经历过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没有科研课题管理与指导的体验与感悟,大多数中小学教科室主任科研素质还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作实践经验不足。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教科室主任任职时还没有课题研究的经历。教科室主任岗位更换比较频繁,5年以上任职经历的不到20%,而不足3年任职经历的却超过半数。总体上讲,教科室主任教科研工作实践经验不足。
    第二,职责履行不全面。教科室主任日常工作多停留在常规教研层面,听听课、评评课,教研活动多由学科教研组自发组织,听之任之,而在课题研究、教改实验、教学质量督导评估、教师专业培训等方面做得较少。加之,大部分中小学教科室人少事杂,过半数的学校教科室只有主任1人单干。在教科研活动中有50%的教科室主任认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有部分教科室主任不喜欢这个岗位,其原因包括脑力劳动强度大、工作创造性强而能力跟不上、自身工作繁琐压力较大、教师安于现状导至工作难以开展等。
    第三,缺乏教科研意识。调查显示,三分之一以上的教科室主任认为教师专业培训不太重要,近四成的教科室主任认为教学质量督导评估不太重要,近半数的教科室主任认为教改研究不太重要,由此可以看出,教科室主任科研意识还较差。
    第四,教育科研理论素养欠缺。调查发现,教科室主任教育科研专业知识薄弱,绝大多数教科室主任对教改研究理论一知半解,缺乏深度和系统性。普遍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对教育科研原理与方法论方面的知识掌握更少,导致自身科研水平不高。在履行教科室职责过程中,过半数的教科室主任认为自己目前急需提升教科研理论水平。
    第五,教育科研能力薄弱,特别是课题提出、实践操作、成果总结能力薄弱。调查发现,没有组织参与过教改实践活动的教科室主任接近二分之一,60%的教科室主任没有参编过学术专著或校本课程建设,四分之一以上的教科室主任没有1篇论文发表过。在履行教科室职责过程中,50%的教科室主任认为目前最需要提升课题研究实践操作能力,70%的教科室主任认为自己最需要提升科研成果提炼与总结能力。总体上看,教科室主任在教育科研上参与少,以致科研素质与能力处于较低水平。
    第六,教科室主任缺乏科研组织管理和指导能力。教科室主持学校教育科研,其科研组织管理和指导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着课题研究的成败。从近五年承研省、市、县区级课题学校的研究历程看,60%的学校教科室主任在课题开题后,其课题的组织管理与指导实效性不强,还需要市、县教研部门提供帮助。尤其在课题阶段小结与结题时,离开了市、县教科研人员的学术支持与帮助,就难以进行。许多学校缺乏合作交流的人际氛围,教师缺乏研究的热情,很大程度上与教科室主任的科研组织管理与指导能力较低有必然联系。
    二、制约农村中小学教科室主任科研素质提升的主要原因
    第一,教科室主任选拔任用、培养提升与评价管理机制不健全。教科室主任任职的基本条件要求较低,没有建立起民主推荐、公开竟聘上岗的用人机制。没有处理好培养与使用的关系。缺乏培养机制,培养目标不明确,培训学习方式单一。培养措施乏力,自主学习无方向,互动交流无平台,专业引领无机会。缺乏管理制度,对教科室职能发挥与教科室主任履职缺乏科学评价,随意性大。
    第二,教育科研观念滞后,定位不准,价值取向有偏差。没有把教育科研真正定位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定位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定位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没有研究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没有把改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作为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依然是“两张皮”,存在“虚”、“假”科研。
    第三,教科室与教务处职责分工不明确,关系不协调。校长往往重教务轻教科,给教科室主任安排许多常规教学管理任务以及学校其他一些事务性工作,导致50%的教科室主任认为在教科研活动中遇到最大困难是没有时间和精力。
    第四,学校教育科研力量薄弱,缺乏教科研文化氛围。学校科研队伍没建立起来,40%以上的教科室主任认为教科研活动中遇到最大困难是单打独斗,缺乏合作交流的人,没有同伴互动、互助。
    第五,缺乏较高水平的科研专业引领。教科室主任在教科研活动中,缺乏较高水平的科研专业引领,普遍都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结果是费了许多力,走了许多弯路,效果始终不理想,其教育科研兴趣也就逐渐泯灭了。
    三、提升中小学教科室主任科研素质的对策思考
    1.建立中小学教科室主任选拔任用机制
    县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中小学教科室主任任职的基本条件,对学历、职称、教龄、教研科研经历与成绩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教科室主任必须要具备有理念、爱学习、善思考、勤动笔、能吃苦、会合作等基本素质。同时,要建立中小学教科室主任民主推荐、竟聘上岗的任用机制,并且,要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在中小学教科室主任选拔任用上的专业咨询作用。
    2.创新学习培养方式,提升教科室主任的教育科研素质
    各县区教研机构要制定中小学教科室主任培养规划和教科室主任学习方案,教科室主任个人要制定个人学习成长规划和个人年度学习计划。采取自修反思、互动分享、实践感悟和专业引领等多种学习培养方式,不断提升教科室主任的专业素养。
    3.积极探索校本研修方式微创新,为教科室主任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校本研修方式微创新,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与深化过程中,以课改理论和校本研修理念为指导,从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等方面对传统教研方式与培训方式的微小变革,其目的是让校本研修活动更加接地气、和人气,增强其实效性。教科室主任是校本研修方式微创新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校本研修方式微创新为教科室主任科研素质提升与专业成长提供了重要平台。
    明确校本研修理念是校本研修微创新的思想基础,要坚持“立足校本,聚焦课堂,叩问细节,解决问题,增长智慧”和“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校本研修方式”的研修理念,坚持教、研、修一体化的基本策略,不断创新和丰富校本研究方式,提高校本研修的水平和质量。
    4.建立中小学教科室主任履职评价与管理机制
    中小学教科室主任的履职评价与管理要坚持四个结合:第一,职责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变职能为目标,变职责为任务,目标引领,任务驱动;第二,过程督导与年度考评相结合;第三,教科室职能发挥考评与教科室主任履职评价相结合;第四,激励与问责相结合。

    点击次数:167  发布日期:2016/8/2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