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陈宏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   宁夏中卫市柔远中学    陈宏
    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当今学校教育十分迫切的任务,它贯穿于课内和课外教学的全过程,而学科的教育是培养中学生创作能力的主战场、主阵地。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中学生的创作能力呢?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探索。
    一、营造宽松的创造氛围,标新立异中培养
    冲破思维定势,敢于标新立异,科学才能突破某种权威既定论断向前发展,科学是科学家"标新立异"、"自搞一套"搞出来的。当今中学生因多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心理上的因循守旧;不敢"标新立异",不敢有超越的创造。因此,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需要一个民主、自由、和谐、开发的教育氛围和环境。一是倡导实行民主管理,给教师提供一个宽松的育人环境;鼓励教师各抒己见,为课题组献计献策;鼓励学生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二是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性地发挥创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三是创造教育园地,营造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校园文化环境。同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譬如:我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敢于发言的宽松氛围,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用鼓励性语言启发诱导,调动他们发表意见的积极性。特别是学生回答的答案不合理时,就不能用"不对"、"太差"此类的话扼杀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而要用勉励性的话委婉的说出"不对"之类的话,鼓励学生勇于发问,鼓励他们敢想敢猜,表扬他们点滴的思维成果,以激发探求结果的兴趣,达到标新立异。
    二、 课堂求知,启发激化思维
    创造能力从何而来?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创造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知识。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即使有无限的想象力,那想象只能是幻想、空想;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不去诱导激活,不与实践相结合,那种知识只能是死的、没有生命力的知识。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时,既要教学生学会美术的基础知识,又要激活学生联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用实际动手来解决"为什么"。譬如:在教初中美术第一册第二课"多彩的学习生活"时,教师首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展示自己所带的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座谈,开展积极想象,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分小组集体一起排列出新颖的立体造型。其次让学生到操场上动手操作,诱导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做到人人参与,在实践中巩固所学,最后还可以通过组与组的参观、评比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鼓励"敢想立异"求异中培养
    斯宾塞认为:"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尽量讲的少些,而引导他们创造发现得应该尽量多些。"这就要求学生应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因此,教师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善于突破,善于创造性的设想和假设,以实现敢想和标新立异;实现创造思维的流程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达到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如何来引发学生敢想和标新立异,实现创造能力的培养呢?⑴设疑问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例如在教学生画"闪烁的烟花"时,教师在揭示课题之后,就谈话式设疑:平时我们看到的烟花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联系生活中所看到的烟花说说,议议,在说谈中有疑激兴,然后教师问假如请你设计烟花,你准备怎么设计呢?还可以用哪些材料做?回去动手试一试,把实践中获得的结论再反馈到课堂,这样一来,学生探求新方法的闸门被进一步打开,有利于新创造。⑵借助"原型",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维。例如在教学"传递我们的心声"一课时,在学生动手设计一幅版面之前,教师要多角度引导,先拿出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物件,让学生从形状的角度去思考,去动手做做,找出色彩方面的最佳组合,达到最佳效果。最后让学生自己从另外的角度去摸索,去探求,获得新创造。⑶允许反复,在失败中培养。譬如在教学"美丽的烟花"时,当学生按自己设计方式做好的"烟花",感觉不好时,或者在设计中途停止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或点拨,让他们在失败中解脱出来,启发学生思维,再次设计新方案,按照新的方案再次去试验,再次去实践……直至达到满意为止。
    四、组织"驿道",生活实践中培养
    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说:"知识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生活与劳动教学的效率,不仅要立足课堂,
    更要面向生活,走进生活。这就要求生劳课教学构成知识教学圈,把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提高到生劳课堂教学的高度来规划。组建一条由"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课堂"构成训练能力的"驿道",按照"课中学--课中练--生活用"的能力训练中学系列,发挥多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存,在生活实践中求得创新能力的发展。譬如在教课外兴趣课时,我曾经上过一堂"有非典的日子" 我先让学生讨论在有非典的日子里,大家经常做的是些什么事,(洗手、戴口罩、打扫卫生)经常看到的画面是什么(医生穿戴严实,抢救病人,环卫工人、商店阿姨、学校老师不怕辛苦到处消毒。。。。。)并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大家自由探讨,可以用记忆画,想象画,宣传画及绘画日记等多种形式来真诚流淌抗击非典的心曲。这样把教育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最后回归课堂,学生的作品充满感情,情绪饱满,使学生的知识活化,实践新创造。
    五、体验成功,引发创造力再度发展
    创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大课题。教师要引发学生的再度新创造。就要让学生体验前一阶段创造成果愉悦感,总结经验,多鼓励、多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思考,以求获得新一轮的创造。譬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当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时,在同学们的赞叹声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然后教师可从另一个角度去启发他,把当前的愉悦感转化为以求再度新创造的动力,产生新的创造力点。当教师发现个别学生有独创画面时,就更要让其体验成功,可把其作品放到展览室让全体师生去观看,去观赏,去赞叹。或在学校里开展"小发明"、"小创造"评比活动,激发起新的求知欲,达成新一轮创造,以实现学生创造能力的再度发展。

    点击次数:204  发布日期:2016/7/2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