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让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碰撞和交融 裴英飞

    让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碰撞和交融

    ◎   河南省镇平县曲屯镇中心学校   裴英飞
     
    【内容摘要】
         数学教学应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让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碰撞和交融。
    【关键词】
        生活 应用 导入 过程 练习题 主题活动    
    让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碰撞和交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它提倡“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指出“学生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怎样让数学与学生生活碰撞和交融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和巨大魅力呢?这就需要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引领,去探索。
        一、打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学数学
        1、利用生活常识,创设课题导入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创设生活化的课题导入,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学习中来。如:在教学《百分数二》“折扣”一节时,让学生模拟买商品的情境。我在黑板上张贴了“百货商城,店庆5周年,电器及其他商品一律打折出售。”的条幅。学生看到条幅的内容,很是新奇,提出要进商城看一看,随即我用多媒体出示了商城里面的电器和商品。
    生1:自行车打八折。
    生2:随声听打七折。
    师:对啊,商场都在打折呢!
    生:打折是什么意思?八折、七折什么意思?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教师就很自然地引起课堂学习的内容。(折扣)板书在黑板上。
    这样,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来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折扣”时不感到枯燥乏味,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进这样的画面:灰太狼逛公园,先坐正方形、三角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前进不了。接着改乘椭圆轮子的小车,车子虽然开动了,但上下颠簸得很厉害,令灰太狼惊魂不定。最后灰太狼登上圆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平稳向前行使,灰太狼舒心惬意极了。这时,我启发学生想一想:圆形与过去学过的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圆形轮子的小车行驶起来为什么会平平稳稳的?这样以情境导入新课,既能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带着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又能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
        2、挖掘生活素材,营造教学过程生活化
        学校教育的核心在课堂,课堂的体现在于教学过程,如何让一节数学课上得精彩纷呈?精心设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把它引入数学课堂,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课时,课堂教学中,我出示了课前准备好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同学们都在窃窃私语,猜疑老师要干什么?我微笑道:“同学们,你们能否用我们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来算一算,做这个水桶共需多少铁皮呢?”语音一落,同学们议论纷纷,兴趣高涨,一会儿就有学生举起了小手:老师,算需多少铁皮,就是算这个圆柱形水桶的表面积,但是我们只算一个侧面的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的面积就可以了。师:为什么呢?生:老师,因为这个水桶无盖啊!同学们这下都恍然大悟,我也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一节课的重难点就这样攻下了,我顺势出示了例题中求做一个厨师帽,用多少布料?这下,对他们来说,已不再话下。我又顺手拿起一个学生的笔筒,问他们:老师带来一些彩纸,想装饰一下这个笔筒,至少需要多少彩纸呢?怎样装饰呢?课堂上的讨论气氛又一次热烈起来,一会就静下来了。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生1:老师,算一底一侧即可。生2:不!底不用要,一侧就行。此时,同学们都同意生2的见解,学生的回答合情合理。这贵在他们平时积累了生活中的素材,而教师又抓住这一点,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才达到预期的效果。此时,学生已深深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联。
        3、追踪生活实际,巧设拓展练习生活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生活,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作实例,巧设练习,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并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拓展其知识视野,激发其创新意识。
        如在学习完“圆柱体容积”这一节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这个星期天,妈妈和你一起去郊游,为了低碳环保,妈妈决定带一个圆柱形保温杯,从里面测量底面直径是8厘米,高是15厘米,如果两人游玩期间要喝1L水,带这杯水够喝吗?”练习题一公布,学生迫不及待地低头计算、比较,好像立刻准备好出发的样子,这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学数学其实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拉近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二、开展生活化的主题活动------用数学
        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它的这一性质给课堂作业的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另外也可以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综合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系统。
    1、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转变行为
    每学年,我校都举行一次“数学活动月”,虽然每次的主题都不尽相同,但“体现生活”的宗旨却从未变过。以“节约用水”为主题,学生们在网上自由搜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了解世界各地水资源缺乏的情况。学生们在网上计算出一个水龙头一天漏掉的水的体积,继而计算出一个水龙头一年漏掉的水的体积,再计算出全校35个水龙头一年漏掉的水的体积,最后计算出全镇、全县一年一个水龙头漏掉的水的体积。学生网上提交后再对比官方提供的资料,使学生对平时不起眼的小浪费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了他们“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意识和日常行为。
      2、勇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应用意识
    新课标要求:学生应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开展适宜的数学活动,拓展书本知识,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多尝试。还要注意创设生活情景,采撷生活实例,捕捉数学信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在学习完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课桌和黑板的长和宽。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既掌握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据,又加深了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了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在学完《比和比例》这个知识点后,我带领学生来到操场,指着高高的旗杆问:“你们知道这根旗杆有多高吗?”有的同学估测10米、20米;有的同学提出把一根绳子送到顶端,从上往下量;还有的同学建议把旗杆放倒测量。最后在激烈的讨论中,大家根据“同一时间里,旗杆的高度和它的影长成正比例的关系”,轻松算出旗杆的高度,这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
      又如,教学高年级应用题后,我安排一道作业:国庆假期,小明准备带2000元到北京游玩,怎样安排既经济又实惠呢?后来在课堂上讨论这道题时,学生的设计方案很多,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有的打电话询问到北京的汽车、火车票价,有的询问北京的住宿费,还有的上网查询北京有哪些比较好的旅游景点,有哪些合适的游玩项目,价格怎么样等等。这些学生平时从不关心的问题,现在却成了他们交谈的热点,而且在讨论时,他们还常常为方案的合理与价格的优惠争得面红耳赤。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既把已学应用题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
       3、深刻感悟数学中的生活,进行情感熏陶
    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也在感受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处处充满着美。如数学书中一幅幅严谨的知识网络图、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它们都是数学家心灵智慧所迸发出的和谐、庄严、永恒的美。作为教师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潜在的美,正确引导孩子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使他们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用多媒体演示飞机、奥运五环、天安门这些图形,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对称美及其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用多媒体展示高大的电缆架,雄伟的长江大桥,美丽的金字塔。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看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将数学知识的学习置于学生生活的大课堂中。无论是课前,还是课中,乃至课后,都应紧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人人都能乐于学数学、用数学,真正感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留心让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碰撞和交融,数学课堂就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2015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最新版)
    2、2004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国教育出版社)
    3、2011年《让数学回归生活》《吉林教育第7期》



    点击次数:64  发布日期:2016/7/2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