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作文课改教学心得 陈云光
农村小学作文课改教学心得
◎ 贵州省思南县瓮溪镇桅杆小学 陈云光
笔者在农村任教将近三十年,深深地体会到小学作文教学的难处。对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伤透脑筋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到的效果不令人顺心。通过对《小学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二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写生活中的作文,写出农村独有的特色
农村虽然比不上城市的热闹,但农村孩子从小就经常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为农村孩子奠定了丰厚的素材基础,只要学生平时认真观察,就能为其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农村的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掏鸟蛋、下塘窝摸鱼、爬树粘知了……这些童年趣事给孩子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喂猪、放牛、锄草、插秧等这些劳动实践给学生带来了深切的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形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样就为学生今后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切身去体验,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并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可以从中学到知识,又可以积累素材。
二、走进生活,陶冶情操
农村的学生所熟知的是农村的事物。如美丽的田园之景有:连绵的群山、葱绿的庄稼、广阔的田野、弯弯的河流、清澈的小溪……还有那种类繁多的动物:如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山间奔跑的飞禽走兽、水中嬉戏的鱼虾、家中的鸡狗牛猪……这一切就是我们农村学生的“源头活水”,皆可成为我们教学之题材,学生写作之素材。现在农村学生的课外活动越来越少了,学校都籍借安全的原因,不敢或不肯多开展课外活动,“因溺而不泳,因噎而废食”了。但我们在做好安全工作的条件下,应当敢于放开手脚,多开展课外活动,多组织学生郊游、野炊,让学生多观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这样,以活动导趣,又以活动诱写,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写,其乐无穷,受益不浅,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水平。例如,我曾让六年级的学生写《秋天的田野》,初写,效果并不理想,皆因有的学生观察不够细致。于是,我就让学生拿着本子到野外去观察、记录下他们所看到的秋天景色:绿中带黄的山林、山脚下盛开的野菊、田垄上惹眼的油菜花、枯黄的稻根、悠闲的牛群、清澈见底的小河、丛中惊飞的雀儿……有了这些具体的感知,学生写起来就感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都写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收到的效果好多了。
三、积累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相辅相承。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这些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科书中的文章多文质兼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到读赏结合,读写结合。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布置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阔学生眼界。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当然,这非一日之功,必须长期坚持,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
四、留心观察,引导学生捕捉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去仔细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素材。
观察应该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例如:观察水果荔枝,可发通过视觉了解荔枝的颜色、形状;通过触觉感觉荔枝外表的粗糙;通过味觉品尝荔枝的滋味;通过嗅觉闻一闻荔枝的清香。同样观察人物、动物、事件等,都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捕捉出作文生动形象,内容具体的素材。
五、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呈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浙江的前一天夜晚,我总挨在她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间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六、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作文就为的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此乃作文教学的本意。”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就是要发挥小学生的先天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着重改进作文学习的外部坏境,鼓励儿童大胆写作,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培养他们用作文与别人交流的兴趣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