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豹:良好的教育是爱的产物
良好的教育是爱的产物
◎ 河北省廊坊开发区新世纪中学 任金豹
摘 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实际上也就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成败。爱学生就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接收到阳光,并给他们创设一定的空间,使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教师还要亲近学生,研究学生,并做到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关键词:爱学生;教育
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同时也是应该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则居主导地位。师生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教育方针的贯彻和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要热爱学生。我认为,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谁爱孩子,孩子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实际上也就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成败。
一、爱学生就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接受到阳光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是老师眼中的宝,而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是一些老师批判的对象。正像夏晓烨教授所讲的“‘好学生’不缺少阳光,缺少的是与之相反的东西;‘差学生’缺少阳光。”爱学生就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接受到阳光。去年我所接手的高三2班,是高三年级公认的“差班”,学生学习习惯差,“坏”学生层出不穷。我接手后,和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很多学生说:“每次考试我们都考不过别的班,老师们也总说教我们算倒霉了,反正也考不好,学习也就没兴趣了。”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了“每个人都是一轮太阳”主题班会,之后,每天都找一两个闪光点进行表扬;每周找几名“坏”学生总结他们一周的优点,对于他们的缺点一般不提;每次考完试我总能找到亮点给大家鼓劲。对于任课老师对我班的些许认可或赞扬,我总在第一时间到班内大肆宣扬。经过一段时间,我班的班风和成绩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坏”学生变好了。
二、爱学生就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空间,满足学生表现欲
新课标倡导小组探究学习,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我在教学中先是创设情境,然后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最后由学生做主讲人,一名名同学,嫣然是一位位演说家,讲的头头是道,也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心理学认为:“成功使人愉悦,使人充满信心”,既然适当的表现能使学生找回自信,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天性和人格,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空间,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并敢于表现自己,使学生在自我表现中增强自信,提高能力。
三、爱学生就要亲近学生,研究学生
我还注意研究每一个学生,因为这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每接手一个新班,我都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和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平时,我也用心去观察他们,了解他们的特点,然后再对症下药。有些学生性格内向,我就在平时上课和活动中,对他经常加以鼓励,给他制造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有些学生表现欲强,我就给予引导,让他正确的在恰当的时间得到发挥;有些学生学习不理想但绘画好,我就让他负责班级文化建设;有些学生有体育特长,那就让他在运动会和课外活动中大显身手。在亲近与研究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树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那么,你的教育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爱学生就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的影响十分关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方面。在习惯养成中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班主任工作中,我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是自己的亲兄弟一样的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既重视他们的文化课学习,更关心他们的身心发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时刻做到“三心”和“四位四抓”。即:奉献给学生一片爱心、处理问题要细心、教育学生要耐心;时间到位抓起始、要求到位抓制度、检查到位抓落实、总结到位抓典型。学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
有人说:“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是的,为人教师,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一种具体的教育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原谅、赏识、信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相容,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体现平等和尊重,才能体现出我们人民教师优秀的师德,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象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 夏丏尊 《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