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颗创新的种子,让其茁壮成长 黄绍芳
7
给孩子一颗创新的种子,让其茁壮成长
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中心学校 黄绍芳
摘要:学习在于学至根本,教育在于授之以渔,可见,学习是需要渗透表面的,学习中离不开创新精神。对灵活度高、逻辑性强的数学学科来说,如果没有主动创新的意识,将永远学不到其精髓,感受不到其乐趣。创新如同一颗种子,需要有心撒播,细心灌溉,才能茁壮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培养;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是数学学习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数学充斥着大量的数据概念,和复杂多变的关系,但同时又是灵活自由,充满解析趣味的。要想让小学生充分体验学习中积极快乐的一面,抛开复杂压力的一面,就必须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感知兴趣,让学生在毫无束缚的学习空间里探索新知,发挥自主能力。为此,教师要尽力保留小学生生动直观的思维意识,学会欣赏、利用学生的奇思妙想,从学生熟悉、认同的感知行为中去进行创新引导。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即是突破,而突破就必须拥有开阔的思维,问题和思维之间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教师要将问题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工具,而不是单纯地用来连贯知识点。其实,问题不应机械地抛出,而要精心创设,融合多元素;更要形成互动,不要总是教师提问,而要更多地启发学生自主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索好奇心,让学生不满足于常规知识,勇于、敢于发散向更广的学习视野。在实施过程,教师要注意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发现创新突破点。例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
师:老师手上有一张长方形的纸,可以把它折成正方形,我们就通过这张纸来总结两种图形各自的特点。
生: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对边是相等的。正方形跟长方形一样,但是4个对边都相等。
师:特点看起来都差不多,它们之间是不是有什么关系啊,同学们难道没有疑问吗?
生:正方形是不是也是长方形的一种呢?
师:为什么这么想呢?
生:因为老师是用同一张纸折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正方形不就合在长方形里了吗?
师:这想法非常有意思,那么我们再从同一张纸延伸到完全不同的单独形状中去看看。
在教师线索式的问题引导下,学生由单纯地解析问题,转变向主动地提出问题,探求知识,聚集起创新意识。
二、开放创新环境,鼓励学生异向思维
爱追求新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更是他们数学学习中可贵的品质之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如果能够正面引导,给予学生相对开放、自由的思维环境,那将能够成功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然而现代课堂,不少教师却仍在进行着模式化的教学,一味地灌输自己的主观认识,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去接受知识,甚至消极看待学生的奇思妙想,这样一来,学生的创新幼苗还没有发芽便被拔出。对此,积极的做法应当是重视、鼓励对学生异向思维的培养,启发学生多寻求学习思路,敢于打破常规,善于学习总结。例如,学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时,教师给出练习:1532+7480=?
师:同学们都是怎样计算的?
生:从个位到千位依次相加。
师:步骤很对,但是同学们会不会觉得计算起来很复杂呢,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我是用另外一种方法,先把千位、百位分别化为整数相加,然后剩下十位、个位直接按照两位数加法得出结果,然后全部加在一起就行了,用口算都可以得出结果。
师:这可真新奇呢,非常实用的方法,大家都可以来试试,相信别的同学也有其他好方法,学数学就是要爱想、多想,甚至反着想。
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示思维个性,一点一滴地蓄积创新能力,让创新跨越概念,成为生动事实。
三、注重操作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想象力
操作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是学习数学最直观的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留下深刻的知识印象,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从操作中发散思维,激发出小学生特有的丰富想象力,以此来引领学生的创造力。而如今的数学课堂,操作实践往往是由教师单方面展示,深入的创新指导便无法实现。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习惯,增加学生的操作实践机会,启发学生从生活中、课外认识中等扩展创新视野,插上思维的想象翅膀。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一)》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并分别介绍:
生1:我把方形、圆形、长方形的纸分别对折,就得到了好几个轴对称图形。
师:很细心,这位同学懂得用不一样形状的纸来展示图形,有没有更特别一点的呢?
生2:我把我们平常生活中常用的塑料袋从两边侧面剪开,就成了轴对称图形。
师:这个太棒了,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2:因为塑料袋一打开就是一摸一样的两片,仔细一看底部就是对称轴。
生3:我也有跟这差不多的,我把一面方形精子盖子打开,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师:的确是,因为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身边到处都是轴对称图形。
操作实践给了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让学生在想象的翅膀下创新思路源源不断。
总之,小学数学学习离不开新、奇、趣的体验,这其中,创新能力就是最强有力的牵引力量,并且还将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生涯,成为学生的个性化精神支柱。教师要有意识、有方向、有层次地呵护每个学生心中的创新种子,让其在自由的空间下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