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白琳:学校文化建设走向何方

    学校文化建设走向何方
    ◎ 陕西省宁强县巴山中学 白琳
    回眸近三十年间学校建设和管理历史,学校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由校长人格力量主导和影响学校管理,靠建章立制规范学校管理,靠人文管理和学校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各项工作提升办学品位。三个阶段三个上升台阶,既顺应了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又提升了学校规范化、科学化、人文化管理水平。直到今天,我们已自觉地认同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学校文化建设上。可以说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处于战略性地位。在这种先进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学校文化建设迎来了一个高潮。办学条件和基础薄弱的学校立足现实注重房屋建设和改造,校园绿化亮化和美化,树立标语口号;基础较好管理者眼界又高的学校干脆聘请专业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机构为学校量身定做——用组织文化的研究成果来推演学校文化。于是学校很快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文化建设设计方案,大致涵盖四个模块:理念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视觉文化。早期的学校文化建设可以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毕竟更新了硬件设施,美化了校园环境,表述了先进理念,冲击了师生的心灵和精神,营造了育人氛围。第一步的印象和效果毋庸置疑。
    在教育发展进程中,在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中,我们在赞叹早期文化的贡献与伟大时,认识到以往的一套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在内的话语系统,当然也包括对核心价值观或办学理念、校训的抽象分析等对发起人、创始人、当时人的印象是清晰的,对过境人和后来者的影响却如过眼烟云;实物字画是清晰和客观存在的,但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影响却微乎其微,甚至让人久居兰室不闻其香,忽视了它的存在;物质文化可以通过花钱来建设,精神文化却是要耗费心血,通过文化陶冶和精神生活等途径来实现;经验型的推演文化还需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完善;静态的现成文化还需注入活力,平面的文化形态还需施加张力,增加时空维度,让它多角度、高频次的冲击人的视野和精神。这就给起步以后的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和思考的方向。
    怎样才能让现实的学校文化产生持久的影响力,真正的发挥投入效益并得到创新发展呢?首先,是批判性的继承初期的文化成果,让它达到预期的效果。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来看,早期的学校文化建设设计方案也是在研究学校历史和现状,研究周边地理特征、地域文化特点,学校发展愿景基础之上提出的,虽然是公式化的,但也是有先进性的,目标指向性非常明确。我们在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之后,先进的理念和设计需要大胆肯定和继承。对于当初受条件限制没有一步到位,采取了分步实施策略而没有完成的设计任务应创造条件完成,以使整体效果更加明显。对于当初简易、低质制作的文化载体应力争达到要求。对于因时间流逝、风雨磨蚀而变得模糊的景观应当更新升级,让其始终强烈的冲击人的视觉感官。对于办学理念特别是一训三风应当强调人人牢记,人人理解,人人践行。
    其次,是要实现学校文化三个转化,即外显转内化,静态转动态(即实践),平面文化转向立体化。我们要做的工作是成立文化传播小组,负责领头经营现有的文化资源,在实践中创新生成新的建设性意见;让学校文化建设设计方案走出校长和学校中层领导的办公室,通过校园网和印发宣传册等途径走向教师和学生,让师生有条件接触、学习和研究;学校文化建设已经走向让墙壁说话,让草木传情,校园不乏文化箴言,然而进入师生视野和心灵的却寥寥无几,师生面对这些熟悉的文化设计已经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文化建设与心灵仿佛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世界,这是最令人费解和于心不甘的事情,怎么办?有六种方法。一是开展校园文化箴言背诵比赛,我曾经在一次德育报告中提问学生,谁如果能当场把《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背诵两条,把校园文化箴言、寄语背诵五条,我当场分别奖励一千元,现场学生顿时愕然,面面相觑,我也感到惊讶,几百上千学生,竟然没有揭榜打擂的,可见文化建设与师生生活两张皮,这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更何况那些承载名人名言、经典故事、科技之光的载体也是有生命期限的,一旦被时光消失,也不可能完全复原;二是正确解读学校文化建设构思,正确解读校园文化理念,分学校领导面向师生宣讲,德育处和班主任向学生讲解并提出相应的行为要求;三是就学校的精神文化理念拟题组织专题讲座、征文、演讲比赛和辩论赛;四是号召和引导师生在理念文化的指引下自觉内化,大胆实践,用个人实践和贡献挖掘并丰富学校文化内涵;五是谱写“教育叙事”,把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用实际行动为校风、教风、学风、学校使命等勤于实践,开创新篇的师生事迹编写成故事在师生中传诵;六是将学校文化建设与教育质量提高的实绩制作成声像制品,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地刺激师生的感觉器官和心灵。达到由被迫接受到自觉实践再到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境界。
    第三是重视亚文化建设,选准突破口,举一反三。学校文化建设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整体设计方案付诸实施以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为了避免学校文化建设出现“风头热”,“死水症”,我们必须选准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综合发展水平提高的关键模块(又叫亚文化或子系统文化),围绕学校发展愿景不断挖掘潜力,拓宽思路,创新方法。一般来讲,关键模块有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堂文化,教研文化,宿舍文化,活动文化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就拿教师文化这个模块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对于“有好校长就有好学校,有好教师就有好教育”是公认的结论。如果仅靠几句标语口号和校风教风解读很难维持并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但是如果通过每周举办教师论坛就“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精神”和“教师专业成长”等专题轮番进行探讨,不断施加影响,那么教师“以爱岗敬业为荣,以为祖国培养人才为荣,以为学校做出贡献为荣,以为别人提供帮助为荣,以求进步持续发展为荣”就能形成共同价值观念,加上系统的实施“五师”工程,和以制作成长规划书、培训、反思为主要途径的教师专业成长激励,就打破了单一、静态的文化建设格局,使教师和学校获得超越自我,自主发展的动力。
    文化教育学派的教育本质论认为学校的惟一功能是对学生的精神陶冶,学校文化的价值在于唤醒生命,而不在于传递知识,因此学生文化如何来建设,如何才能让鲜活的生命在“乐学、勤思、和融、共进”的旗帜下成长?不妨尝试一下写作教育故事和孩子们的成长故事吧,因为演讲大师把“故事+道理”的模式称作是魔鬼技巧,演绎一下,以师生自创自讲生活情境中的故事为主的一种学生文化建设途径一定是功效不凡吧。
    以此类推,课堂文化重体验、理解、表达,教研文化重解决实际问题和形成文集,宿舍文化重生活知识学习和优良习惯养成,活动文化重励志、合作,那学校文化育人的前景谁不看好呢?
    第四,是科学规划,用心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课程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国家课程在传递知识和影响学生精神生活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是普及面过宽的课程照顾不了各地各校和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所以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还有较大的价值空间。南开中学的校长可以自豪的说,他可以分辨出一个大会场上的人哪些是从南开中学毕业的。难道从南开中学走出去的学生一直都挂着校徽一样的标志吗?显然不是,而是南开精神、南开气质、南开形象植入了学生的心灵,成了他们成就人生的财富。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形成特有的气质和精神?可以围绕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开发和实施校本教材。对于山区学校开发水平和能力不足是事实,但我们可以采取先易后难,先课内校内后课外校外的思路,逐步探索,摸索经验,逐步完善。例如我们可以立足课本将一些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故事、诗歌,整理诵读小册子;立足校园编写校园歌曲集,学生教育手册,兴趣小组活动指南,文艺刊物;立足当地编印校报校刊,民俗风情等,当这些课程艰辛的初出茅庐以后,最重要的就是审定—试用—修改—推行。推行的过程中,还是离不开学校的安排调控,教师的有效指导。长期积累,课程内容会越来越丰富,方法会越来越灵活,效果会越来越显著。长期坚持,小山沟,大视野,山里人质朴、博爱、坚毅、和睦、尚德、明理、敬事、务本的特质也就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的身体里,形成特有的气质和标志。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广阔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探讨,不断深入,不断积累,不断创新,只有当学校文化底蕴深厚,氛围浓郁,特色鲜明,文化润校,强效,兴校,名校才能有望成为现实,学校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才有希望。

    点击次数:111  发布日期:2013/8/2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