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苏教版初三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例分析 袁虹


    3
    苏教版初三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例分析
    ◎   江苏省泰兴市横垛初级中学  袁虹
    一、教学背景
    新课标、新教材下,对于怎样的课才是好课,全国语委会上专家学者们给出了定位:教学目标要明确、恰当;教学的重点、难点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尊重;教学方法要得当;教学效果要好。叶澜教授在他们的“新基础教育”中解释道:一堂好课有五个方面特征: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打造高效课堂,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五学”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广大教学研究者探索出的结晶,其教学流程为:目标导学——自主探学——小组助学——展示促学——反馈检学。
    江苏省初中语文课程新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这一子目标项里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初中三年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虽然辩证逻辑思维尚未处于优势地位,辩证逻辑思维处于迅速发展的转折期;同时初中学生思维的品质尤其是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点。初中学生有了很强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也热衷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表现自己,但是其成熟性还有待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文本教学中将学生、文本知识与价值融合一体,“扶上马、推一把”,帮助学生获得最大的成长。“五学”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契合了初中语文课程的要求,值得我们研究。
    二、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打造课堂的高效,教师的“导”是关键,“导”的质量决定“学”的质量。常言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堂课的开始就好比一幕剧的序曲一样,好的导入能激发“观众”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或讲授新内容时,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过程。语言教学的任务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与理解,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解学习内容的难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准备了以下导学内容:先是以填空提问方式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接着采取图文结合方式,让学生了解本文作者的生平、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背景知识,再开门见山导入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对本课学习有了自己的预设,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填空问答:
    1、《在烈日和暴雨下》选自长篇小说(     ),作者是(     ),原名舒庆春,他被授予(    )的称号。
    2、他的长篇代表作还有(    )  话剧代表作是(   )、(   )。我们曾学过他写的(     )
    背景知识介绍: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说明: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生活的特定环境。
    2.熟读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3.学会通过环境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界。
    [重点难点说明]
    1.从具体的、特定的人物生活环境中挖掘出文章的主题。
    2.准确、朴素、鲜明而生动的语言运用。
    (二)自主探学
    自主探学是“先学后教”的前提,教师通过编写预习练习让学生读书、思考、解答,可以培养学生预习习惯、预习方法,并有助于教师加强指导和进行预习效果的检查。每上一课前,我都会安排学生自己课外先进行预习,在上《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之前,我布置学生完成生字词的音形义识记工作,了解《骆驼祥子》这部著作及作者有关情况;同时鼓励学生广泛搜集查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语文学习的资料,并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感到困惑的问题,带到课堂上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如学生看过电影、小说或连环画,先让学生准备说说故事梗概和对作品的理解。
    首先我就提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来检验学生对课本初读后的理解程度,“试试简单一句话概括本篇课文的内容”,学生们表现得兴趣满满,纷纷发表看法:“文章主要是写人力车夫祥子为了填饱肚子,在烈日与暴雨下挣扎卖命的悲惨情景”,“写了在烈日和暴雨下祥子及周围人的苦苦煎熬”,“写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的生活遭遇,‘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谋生的痛苦与不幸” ……我通过引导学生们自己来选择谁的回答最恰当,来进一步促发学生的自主思考。
    接着我进一步通过两个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细读课文,要求大家思考并讨论:
    1、你们觉得祥子这个人怎么样?
    2、这篇文章是选自老舍的一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那你们猜猜看,老舍是怎么样看祥子的。
    (三)小组助学
    集思才能广益,有时候小集体的学习效果更加突出,所以有必要将个人独学与小组助学相结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在烈日和暴雨下”,文章的内容也主要围绕“在烈日下”和“在暴雨中”两个方面来展开阐述的;在这两个部分中都有集中性描写性的文字,主要描写的是烈日下天热得发狂的情形和暴雨中暴雨凶猛来临的场景。在本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进行精读、有选择性地精读,从两个大的环境入手将同学们分为两个小组:烈日组和暴雨组,看看命运悲惨的祥子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下拉车的。
    同时要求烈日组和暴雨组分别思考回答以下两个思考题:
    (1)文中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天气热得发狂的情形?(文章第2段)(烈日组)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暴雨凶猛来临之势?(文章第9、10段)(暴雨组)
    (四)展示促学
    有比评、有展示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品质,展示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体验、共同感悟的过程。
    烈日组通过事物简单还原当时情境:街上静物(柳树、马路、便道);动物(狗、骡马);人(小贩、车夫)。
    暴雨组通过场景还原当时情境:
    风·凉风·狂舞·风带着雨星乱撞·小了却利飕有劲使人颤抖
    墨云·黑云·在暴雨中·红闪·掀
    雨·白亮亮的雨点·扯天扯·地地垂落·瀑布·倒
    土·微带着雨气·往四下里走
    相对而言,暴雨组的展示更为充分,对烈日组的展示我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要求,课文哪些段落写了“烈日”的酷热?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并引导学生们去发现各类表现手法及运用方法:
    直接描写(酷热):
    天--热得发了狂;地上--像下了火;空中--一些…灰气…浮
    间接描写(街上的景物):
    柳树--病了似的(叶子打卷、枝条低垂)
    马路--没有水点发着白光
    便道--尘土飞起…灰沙阵
    狗--吐出红舌头
    骡马--鼻孔张得特别大
    ……
    人的感受描写:
    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
    还描写了拉车的人们的表现、祥子的矛盾心理(有些胆怯;见了座还想拉;不敢再动;腻烦,坐不住)
    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让学生们细致体会各类描写手法以及拟人、比喻、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的作用,促使学生掌握多方面多角度细致渲染的技巧。
    (五)反馈检学
    反馈矫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反馈练习题要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要学会通过环境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界,掌握准确、朴素、鲜明而生动的语言运用,在课堂的最后一段时间,我安排一个小作文训练:不出现“热”字,而给人天气热的强烈感受,小说中这样的例子多得很,请同学们再从课文中找出几个来,加以体味,并仿照这种写法,以“冷”为题,试写一段话,描述天气的寒冷,不出现“冷”字。
    由于时间有点紧张,我先是通过走动检阅方式查看同学们的写作情况,接着抽取了几名代表性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总体来看,学生们都跃跃欲试,非常积极,有些学生凭着生活经验,很快地完成了较为顺畅的描写,比如有学生写道:“天空刮起风来,像鞭子抽打在人的脸上,生疼生疼的,我不由得用手去挡、拨起衣领去挡;雨不是很大可是却成了落汤鸡。走在水洼里,脚被雨水浸泡着,走一步就发出滋滋的声响,脚也慢慢麻木起来。身子瑟缩着,步履蹒跚的向学校走去……”,文章里不用冷字却让看文章的人也感觉寒冷上身,为之着急,学生们对内容的掌握与运用是比较有效的。
    三、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本堂课是将运用“五学”课堂模式进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次尝试与探索,旨在追求学生学的高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与展示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树立一种大语文的教学观念,本堂课在目标导学、自主探学、小组助学三个环节相对比较成功,教学设计能够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度紧密结合起来,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自找水源”的学习意识;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形成了相互交流、沟通、启发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学生也基本了解了人物生活的特定环境,学会了如何通过环境、心理等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界,掌握了准确、朴素、鲜明而生动的语言运用技巧,达到了本课文的教学目标。但是本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比如在展示促学环节对烈日组与暴雨组分组活动的预想不够,所以两组的学习活动有明显差异,当然在课堂上我针对实际情况予以了补充指导。本堂课的内容相对丰满,在课堂后段时间的教学活动相对紧促,对教学设计的时间分配有待进一步改善。
     

    点击次数:187  发布日期:2016/5/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