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园本主题活动 杨敏

    2
    浅谈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开展园本主题活动
    ◎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杨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组织实施中强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越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具有感性的资源就越具有教育的价值。我县地处四川西南边陲,森林覆盖率达77.34%,素有“天然氧吧”、“绿色明珠”、“中国竹子之乡”之称。沐川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川西竹海、永济桥、桃源山居、碧海丹霞栈道等。农产品有茶叶、甩菜、苦笋、乌骨鸡、红心弥猴桃等,远销全国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还有龙灯(草龙)、狮灯、牛儿灯、旱船、高跷等民间民俗活动………。如今的沐川,到处高楼林立,绿树成荫,一条条马路宽敞、整洁,人们仿佛生活在美丽的花园丛中。但孩子们也是否同样发现了家乡的变化?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是否真正了解呢?我想通过“美丽的家乡──沐川”这个主题,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家乡的美丽,让孩子们对沐川的历史、名胜古迹、民俗文化和特产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引导他们感受家乡自然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以达到开阔眼界和丰富经历的目的,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做法是这样:
    一、关注幼儿的兴趣,选择“本土化”课程内容,编制主题网络
    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向家长发放问卷调查和参观访谈等形式,对家乡本土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探讨,对课程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梳理,转变以教师为主导选择内容的观念,做到关注幼儿的兴趣选择本班适合的内容,从中筛选出对幼儿的教育有价值的本土资源融入主题活动中。初步确定以《沐川的名胜古迹》、《沐川的特产》、《沐川新貌》、《沐川的民俗文化》为主题内容,编制相应的主题网络。活动内容则根据幼儿的兴趣、知识经验和发展需要来确定,预设了“谈谈画画我的家乡”、“远足活动──美丽的文化中心广场”、“沐川的竹”、“实践活动──参观沐川一枝春茶园和竹编厂”、“夸家乡”、“沐川特产美名扬”、“沐川的草龙”等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活动。如在“沐川的弥猴桃”主题活动中,根据家乡水果的特征、生长过程及用途,建构了一个类似“蜘蛛网”的主题网络。开展“家乡的特色水果──弥猴桃”、“参观果园”、“绘画──弥猴桃丰收了”、“制作水果拼盘”、“好喝的弥猴桃汁”、“弥猴桃本领大”等一系列活动,尽量把幼儿的学习内容定位在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主题网络则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变化,通过教师预设、幼儿自发生成凤方式来不断补充和完善主题网络的内容。
    二、利用本土的教育资源,让幼儿亲自感知体验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必须以大自然为您的生物园,才有丰富的收获……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我们尽可能为幼儿体验性、探索性学习创造条件,带着孩子走出幼儿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把教育的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变抽象学习知识为具体感知体验,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亲临感受的基础上,领略家乡风光、了解家乡民俗、萌发热爱家乡的意识。如在进行“家乡新貌”这一主题活动时,我们带领孩子开展远足活动,设计了 “沐川商业步行街──永济桥──文化中心广场”这一路线。在商业步行街行走中,孩子们看到街两旁商铺里琳琅满目的服饰,个个兴奋不已,你一言,我一句的说开啦!“那件衣服真漂亮”,“老师你看,服装店门口还可以坐摇摇乐,打老鼠呢”,“我的衣服就在这儿买的呢”……。当孩子们走到“永济桥”时,便适时地向孩子们介绍该桥的修建时间、桥长、桥高、桥的结构和有关该桥的历史故事等,听完老师的介绍,他们更是难抑惊喜之情,迫不及待地纷纷走上永济桥去感受一下那古老的历史,还不时地用稚嫩的小手去触摸它,俯视那从桥下潺潺流过的河水。当永济桥旁那正在修建的一幢幢高楼映入视线时,便告诉孩子们,不久这里将建有太平洋影院、大型购物中心、住宅小区等。听完老师的介绍,望着那高耸蓝天、别具风格的建筑,孩子们不时地发出阵阵惊叹。最后孩子们一起走进沐川文化馆,欣赏一张张拍摄有关沐川的新、老相片,在相片的反差中,孩子们发出啧啧赞叹,深深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与家乡的美丽。这次远足活动,不仅锻炼了幼儿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了家乡的飞速发展。
    三、利用本土教育资源,实现良好的师幼互动
    幼儿新纲要中明确要求:“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教师在主题活动中要善于利用本土的教育资源,构建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如在开展《我去过的地方》主题活动时,我们发现小朋友每次跟老师或爸爸妈妈去家乡的名胜古迹游玩参观后,回到幼儿园总是和同伴津津乐道的聊起自己游玩参观时的所见所闻。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我们生成了语言活动《夸家乡》。这次活动,我们积极与家长联系,收集幼儿外出旅游的照片,将照片中的幼儿请上台,并请他说说照片中自己旅游参观的是沐川的哪个地方?那里最最特别、最最美的是什么?请你用完整的句子来告诉小朋友,如果能用上好听的词儿就更好了。当孩子们看着画面上的自己很快就能回忆起旅游参观时地点点滴滴,他们讲得很生动,而且能用完美、优美的词句描述这些景点。活动结束后,一首朗郎上口、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儿歌《夸家乡》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四、利用本土教育资源,鼓励幼儿主动探索
    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考虑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力求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的特点。教师应该关注幼儿活动过程,促进幼儿主动探索,灵活有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在开展《家乡的竹》的主题活动时,就带领孩子们来到幼儿园附近的一片竹林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与竹子亲密接触,实地观察和比较竹子的特征,鼓励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孩子们在竹林里兴奋的玩耍着,有的捡竹叶,有的爬竹竿,有的捉笋虫,有的看竹笋,时不时地孩子们还会跑来问许多问题。“老师,竹子为什么是一节一节的啊?”“种这么多竹子有什么用啊?”“为什么竹子小时候叫竹笋,长大了又叫竹子呢?”……。听了孩子们提出的各种关于竹的问题,我发现孩子们对于竹观察很细致,充满好奇,对于竹子产生了较强的探讨兴趣。针对孩子们的这些兴趣,我们生成了很多孩子们感兴趣了的活动,如美术活动中孩子们用竹叶大胆想象自由拼贴画;在音乐活动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随着音乐节奏跳《竹竿舞》;在体育活动中利用竹竿、竹梯自由探索各种玩法,“一物多玩”、“合作地玩”、“创造性地玩”,让每位幼儿都能体验到竹运动带来的乐趣;在科学活动“竹子运水”中,对“竹子到底能不能运水”、“怎样才能用竹子运水”等问题,让幼儿讨论,提出自己的设想,分组实验如何用竹子运水。在幼儿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启发幼儿不断思考,让幼儿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操作验证。我们高兴地看到幼儿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敢于思考,敢于尝试,敢于选择、敢于创造,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我国一些著名教育家早就明确地提出了“幼儿园活动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的观点,本土资源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本土资源,因地制宜地将其渗入到幼儿园的主题教育活动中,让幼儿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本土文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爱劳动的美好情感,树立他们为家乡做贡献的远大理想,让本土资源走近幼儿的心田,并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

    【参考文献】:
    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⑵《家庭教育——怎样教孩子》  陈鹤琴 2001.9
    ⑶《幼儿教育中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任华(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4
     

    点击次数:54  发布日期:2016/5/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