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情感¬—语文教学的灵魂 邱梅英

    1
    情感¬—语文教学的灵魂
    ◎   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中心学校    邱梅英

    【摘 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的影响,教育者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认知教育而忽略情感教育,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非常必要。文章主要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朗读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育情等方面论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 情感 ; 语文教学 ; 必要性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成功教育的基础在于用真情感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是导向师生之间心灵和谐境界的桥梁。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教师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生正确理解、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与进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由此可见,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尤其是学生,他们的内心渴望能够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与适时的情感宣泄。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情感的人,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语文教师只有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释放出最大的情感能量,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激发他们对知识的不断追求。与此同时,学生与作者的创作情感也产生共鸣,为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埋下伏笔。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喜乐哀愁,真善美丑,这些感情体验需要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去体验,如果他们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他们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可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最具情境性的心理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要引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必须要有“煽情”的氛围和环境,包括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日渐广泛,创设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必将越来越丰富。因此,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营造一个适宜的情感氛围,不但能有效调动和活跃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起点。面对教材和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在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召中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在朗读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是一门情感体验的艺术,教师要善于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所谓“三分诗,七分读”。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因此,课堂上老师不能停留于对文章被“字词句”图解,寡然乏味,而要多一点感情指导,只要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就能体会文章的意境美,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
    情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引导学生游历知识的乐园,采集丰硕的果实。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的理解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和体验文本中传达的特殊情感,更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挖掘文本的情感内容,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让高尚情操和理想追求与生命同行。
    四、以情育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对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用教师之情去触发和带动学生之情。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但情感的布施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更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全身心的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从生活和学习中入手,培养情感:第一,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要以爱子之心去爱生,以教子之诚去育人,在生活中关爱学生,给学生以无形的温暖,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实践证明,教师越是对学生理解、尊重、信任,他就能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就能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老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第二,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从而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第三,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诱发和激励学生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以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只有以情营造教学氛围,以情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育情,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才能更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以达到发展智力,塑造灵魂,净化情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著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 1984,6
    2.  别林斯基著,辛末艾译  《别林斯基选集》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12
     

    点击次数:63  发布日期:2016/5/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