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困生”的类型心理状态及成因分析 王从庆
初中语文“学困生”的类型心理状态及成因分析
◎   四川省平昌县雷山小学  王从庆
一、学困生的主要类型
学困生的分类可以从以下五点来分:①由某一类缺陷引起的学困生。如由于知觉识别能力模糊而造成的这类学生观察能力较低。他们对形态、结构以及以实验为主等方面的知识的识别能力较差。对所学知识中有关图形、结构等感觉困难较大。女生较多。由于语言表达系统的缺陷所造成的,他们的表达能力较差,理解知识有一定困难,但动手能力强。由于行为缺陷造成的,此类学生注意力有缺陷或存在多动症,认知水平低,表现为愿学、乐学,但注意力不集中,成为学困生。还有少数综合性缺陷所造成的学困生。比例虽小,但基本上是每科都差。②由心理偏差而引起的学困生。学生中自卑、孤僻、悲观或敌对、暴躁、冲动、破坏等心理偏差而引起的学困生,前者表现出愿学、性格内向、敏感、成绩差。女生中多见。后者大多是双差生,逃学,不听讲、不交作业、不守纪律、与老师关系敌对。男生中占有一定比例。③无良好习惯引起的学困生。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教育跟不上、溺爱使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怕苦、怕累、怕难、贪玩、好吃。学习上在有困难时家长会教,养成不愿动脑,简单的自己做,难度大一点的或抄或等老师讲。到了初中,作业一多,自然造成学困生。④受外界环境影响引起的学困生。社会上有部分人,没有什么文化,连发票也写不了,一样发了财,有部分学生就以他们为榜样,接受他们的宣传,从小就感到我比他们强,我能写发票,从而不愿读书。加之有些学校周围的环境相对较差等原因,自然产生许多学困生、辍学生。⑤假性学困生。此类学生由于在某些科上学习过程中出现过挫折或是对教师有意见或对某些科的认识淡薄,受社会家庭等的影响表现在一些科的学习上马虎、偏科。
二、学困生学习心理状态分析
①自暴自弃心理。初中语文课程带有许多理科性质的内容,而我国现行初中教育制度是实行文理分科,语文被纳入在文科科目下,文科类学生普遍理科基础较差,因此文科中的“理科”——语文在初学阶段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自然语文部分,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如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章的《宇宙中的地球》和第二章的《自然语文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这些知识在初中阶段并未具体涉及,导致学生普遍对宇宙空间认识缺乏基础,造成初学起来比较吃力;加之初中语文课时安排较少,使得部分学困生失去同老师进行频繁交流的机会。另外,基础差的现状迟迟得不到改善,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在老师批评、家长责骂、同学冷落和中考压力下,焦虑、紧张和颓废的情绪不断滋长,又进一步加剧了空虚烦躁的心态,最终导致他们对学业失去兴趣。②怯懦心理。怯懦源自屡次的失败或负面打击而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遇到困难易惊慌失措,受到挫折易自暴自弃。怯懦是学困生陷入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怯懦的对立面是自信和不抛弃、不放弃;存在怯懦心理意味着遇到困难尤其是大的困难时会不自信。据调查,大部分初中生对语文教材(鲁教版,下同)中《宇宙中的地球》章节学习存在畏惧心理,因为该章节要求对太阳高度角进行计算、对经纬度进行判断并将这些知识点应用于实际,诸如此类,这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困生由于基础较差,对方法要领掌握得不够或者说一知半解,以至于在做习题时无从下手,找不到切入点,考试成绩自然也就不理想了。这种持续的受挫体验往往导致学困生产生畏惧心理,在连续的打击下,就容易产生学习恐惧感。③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心理学概念,是心理学上归因研究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在屡遭失败和负面打击后,在面临问题时所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于1967年用狗做实验时发现,当动物处在无法避开有害或不愉快的情境时所获得的失败经验,会对动物今后应付特定事件的能力起破坏效应,他们会消极地接受预定的命运,表现出习得性无助。对应到学困生上,许多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教育工作者发现,学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也常常表现出习得性无助。对习得性无助概念的理解,我们得出两个关键词——“屡次”和“挫折”,也就是说只有在遭遇屡次的挫折打击之后,习得性无助才会出现。大多数学困生在经常遭遇学习上的打击后,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鼓励激励,他们会因此对学习失去信心,从而否定自己的价值,甚至否定一切。这种自我否定的覆盖面可能会由学习、学校领域扩展到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这对他们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此外,惰性心理、逆反心理、自我负面暗示心理等也是初中学困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心理。
三、“学困生”的成因
①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生理因素;早期教育不良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等。从家庭因素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气氛不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恶劣,家庭缺乏温暖,不当激励、过分期望等。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早期社会性学习存在缺陷,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等。②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办学思想不端正,考试指挥棒导致学校机制的形变,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教育者自身的缺陷,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水平不高,教育方法欠妥,对学生压抑有余理解不足;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致使学困生的产生;教学方面的问题,教材要求偏高,课业负担过重,班级人数多教师工作量过大导致辅导学生不足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