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思想品德课新的课堂教学形式 于红
如何构建思想品德课新的课堂教学形式
◎ 广西桂林市柘木初级中学 于 红
摘 要 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因而其教学形式也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课堂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学形式中按照一定的步骤与环节逐步推进的。根据内容恰当选用小组讨论、课堂辩论、课堂游戏等形式,就能提高教学成效。
关键词 构建 新的课堂教学形式
思想品德课教学致力于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其基本特点是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内在的道德认识、情感发生变化,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其道德行为,促进其全面发展。根据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活动课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教学形式。具体而言,从活动组织形式看,可以划分为集体性活动(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从活动范围看,可以划分为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下面着重探析思想品德课堂活动的几种常见组织形式。
1 、小组讨论 。 这是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好形式,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它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确保讨论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意义 。课堂讨论的目的,在于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具体到一节课来论,讨论往往为的是明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说来,一节课中设置的讨论题以 1 ~ 2 个为宜。目前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更需要教师组织相关的背景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2)选择那些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 。要使讨论取得较好效果,教师对讨论主题的选择是值得考虑的,选择那些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可以使整个讨论充满活力,并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并能在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发扬民主风气。 如《用智慧保护自己》一课中,教师创设了教学情境:某校初二学生小亮,经常上网聊天,结识了几位非常谈得来的网友。一天,网友在与小亮聊天时提出两人见一面并一块外出游玩。小亮非常犹豫,一时拿不定主意。由此设问:“小亮该不该与网友见面?”这个问题在学生讨论中也引出了不同的答案,学生各自谈了去与不去的理由。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利增强学生体验,同时这一讨论又能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3)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学生已有经验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教师的作用是要使学生已有经验得以明晰并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建构、形成及发展思想品德的过程。为此,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抓住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特别注重挖掘利用当地德育资源,以活生生的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赋予生活中的平凡事件以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注意小组讨论的组织、规范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特长爱好、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家庭背景、守纪状况等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这样有利于打破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障碍,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按能力水平将学生混合编组的目的是提倡同伴互教,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好处。除此之外,还可以促使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丰富学生的思维。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那么,小组的规模就应最小不少于 3 个人,最大不多于 5 个人。若多于 5 个人,每个成员参与的程度就会降低,其结果是小组的效率减弱,每个成员的满意程度也相应减弱。 5 人小组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小组规模,更符合一般社会组织的特征,也不会形成相对封闭的小小组,少数派也得以坚持自己的意见,激发小组内的讨论,又可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2 、课堂辩论 。 学生围绕一个热门话题展开辩论。辩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深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独特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创造出十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在辩论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辩论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辩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辩论,形成对事物、问题客观全面的看法,同时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加强。组织课堂辩论,可采取以下步骤:(1)选择辩题。教学辩论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形式,成为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特点决定了辩题必须和教学内容有着一定的联系。根据这种联系的性质与程度的差别以及组织辩论的具体目的,思想品德课辩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选择要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主要选择有争议的话题或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有争议的话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学生争论,使真理越辩越明,从而找到最理想的答案。(2)组织辩论小组。辩论小组的组成方式多种多样,整个班级可以按小组分成正方和反方,也可按男女生划分,或按学生的编号划分,甚至不刻意去划分辩论小组,就根据辩题随机展开辩论,无论何种组织方式,都应调动全班学生积极参与。(3)注意事项。教师首先应熟悉辩题所涉及的内容;其次,做好材料的收集;再次,仔细听取双方的辩论;最后,在总结时,应对双方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此外课堂辩论有条原则,即要适时适量,时机不当,效果不佳;量多或量少效果也会不理想。当然在辩论时应注意辩论是否跑题,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切不可在辩论中谩骂甚至人身攻击,所以辩论时教师对辩论场面应适当调控,这也是对教师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的一种考验。
3 、课堂游戏。 初中生好奇心强、活泼爱动贪玩,做游戏完全符合学生的天性,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能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还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合作能力,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培养了团队精神、创新意识,感知了人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理。 下面着重谈谈思想品德课堂游戏应遵循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 —— 课堂教学的所有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组织课堂游戏也不例外,务必要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作为活动的导向,而不能片面追求形式,纯粹为玩而玩。(2)趣味性原则 —— 游戏终究是一种游戏,它具有趣味、快乐的特点。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游戏时,既要避免教学目的不明的游戏,还要避免枯燥的、干巴巴的游戏形式。在确定了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后,就要选择活泼、得当的游戏形式辅助教学。为达到趣味性效果,首先,游戏的组织形式应灵活多样,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猎奇的欲望;然后,尽量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行相互交流、沟通,增强情感体验;最后,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以比赛、小组抗衡等形式去评价游戏的结果,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3)参与性原则 —— 游戏教学的参与性体现在让全体学生 “ 动 ” 起来,争着承担游戏的每一个角色。如何才能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呢 ? 首先游戏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生理特征。另外教师也要全身心投入去感染学生。否则,那些自以为已经成熟的学生会认为游戏太幼儿化,觉得玩游戏很幼稚,会应付性地、拘束地 “ 玩玩 ” ,甚至会不屑一顾。(4)组织性原则 —— 每项游戏活动均应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在游戏开始之前,老师应明确地要求学生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做到放得开又收得拢,养成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良好课堂习惯。
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还有主体探究、小竞赛、故事会、编儿歌、写倡议书、作宣传画、现场演说等,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选取活动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