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地理读图教学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刘文香
强化地理读图教学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 贵州省瓮安县 刘文香
高中地理教材《宇宙环境》一章,为了加强学生对地球运动综合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可根据太阳高度、地球自转方向、角速度等规律特点,来判断地球各地任何时刻的地方时、昼夜长短以及风向等,这是个难中之难的教学课题,教学中需要强化读图。
第一,我们利用下面“6月22日太阳日照示意图”来解答下面几个问题:
1. 从南北半球看,如图所示的是(北)半球,图中E点的纬度是(66度34分)
2. 图中AEC表示(晨昏线),图中所示地区是(夏)季。
3. 此刻,图中A、B、C、D四处的地方时是:
A.(6)时 B.(12)C.(18)时 D.(0或24)时。
4. 这一天,A地昼长(12)小时,E地昼长(24)小时。
5. 此时(南)半球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一天。
可以引用学生利用图上已知条件(或因素),结合所学的地球运动科学理论知识去层层分析得出答案: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观察时,地球自转方向表现为逆时针的运动方式,在南极上方观察是地球自转方向表现为顺时针运动方式。6月22日为北半球的夏至,观察图形即可判断此半球为北半球,因此AEC为晨昏线。
由图可知,此时正好是6月22日,晨昏线应与南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而E点正好位于相切的纬线圈上,因此E点的纬度应为北纬66度34分。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因此,图示地区应为夏季。
根据图中阳光照射的方向,确定太阳光线正对着B所在的经线,因此B点是正午12时,因A点与B点相隔90度,且在B的西方,因此相差6(90/15)小时,应为清晨6时;C在B的东面也相差90度,因此应为18时;D与B相差12小时,因此D为0时或24时;A点在赤道上,昼夜永远平分,因此昼长为12小时,E点处在北极圈上为极昼,因此昼长24小时;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因此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小的一天。
第二,讲解高中教材“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一节,授课前,让学生预习并画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使学生动手动脑思考,加深印象。讲授时,首先将“水循环示意图”出示在黑板上,边读图边讲解:由主要水体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水汽上升过程中随着大气运动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面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汇集江河,最后又返回海洋。显然,水的这种循环运动形成了海陆间水循环。至于内陆水循环和海洋水循环,教师稍有提示诱导,学生便会迎刃而解,最后得出结论: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第三、地理事物小区域分割即在地物大空间一盘棋的基础上, 将一个或几个省区轮廓图分割出来,要求学 生判读图。
(1)省区轮廓图分割如右湖北省轮廓图, 要求判读:①宜建的区域性矿产基地,②商品性生产基地, ③自然保护区,④大型水电站等地物。再如辽宁省(煤、铁、石油),江苏省(商品粮基地、自然保护、开放 港口城市),江西省(商品粮基地、有色金属基地、次生林),西藏(水能、地热、太阳能)等省区均可效此法。这样,使学生提高省区轮廓辨识能力,提高归纳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2)部分区域图分割如右西南部分示意图,要求学生完成:a自然保护区的名称及代号,b 在新原料基 地出现的新工业中心伴生矿基地名称及代号,c本区储量居全国首位的能源,d本区主要的土地资源类型。e我国 最大扶贫铁路的代号,f代号⑤⑨(10)的水电站名称等。再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地区、沪宁杭区、京津地区及世界区域等区域也效此法。它能有效提高学生填图和分析图的能力。
综上所述,如果不强化地理读图教学,只用语言叙述解答,学生会思路不清晰,得不到教学预定效果。图文并茂,强化读图,边读边讲,使教学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诱导了学生对各个地理事物的联想、深思,使学生能认识、分析、理解地理事物及其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加深印象,巩固知识,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化、能力化,运用到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