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风俗文化 开发校本课程 李春美
依托风俗文化 开发校本课程
创建一流民族特色学校
沈阳市和平区西塔朝鲜族小学 李春美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加强学校的特色建设已经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几年来,我们沈阳市和平区西塔朝鲜族小学坚持前瞻思考、树立科研意识,以打造和谐加特色的学校文化为方向,以培育合格加特长的人才为目标,着眼整体、以人为本,有效开发校本课程,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走出了具有西塔朝小特色的办学之路。
作为具有86年悠久历史的辽宁省最具规模的民族窗口学校,我们一直恪守着本民族固有的特性与品质,并为此深感自豪。然而,随着世界一体化格局在各个领域的渗透,很多民族个性的文化在消逝,朝鲜族也不例外。我们深切体会到:作为民族学校,我们应首先成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必须抓住民族学校特有的优势,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功能。在学校特色办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以民俗文化为依托探寻校本课程开发之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的品牌树立起到了不可估量地推动作用。
一、理念与认识
我们知道,校本课程是以适应学校和学生的特别需要为主旨,它深深植根于学校,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由师生对它的感情与智慧、本校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资源以及经过师生加工处理了的网络信息资源有机构成的一片沃土。我们学校地处于沈阳市西塔地区,沈阳市作为辽宁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及枢纽,北接朝鲜族人口大省吉林,南临亚洲四小龙的韩国。西塔地区又是仅次于延边的中国第二大规模的朝鲜族聚居区,而且是中国沈阳与韩国、朝鲜的一个契合点,包括文化、政治和经济交流。实践中,我们依据学校的民族特色以及周边环境资源的优势,选择了《朝鲜族民族风俗文化》为校本课程开发主题,旨在通过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培养,触摸最传统的民族文化,感受与时俱进的民族发展趋势。
二、目标与内容
(一)开发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实施与操作
基于我校特有的资源,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按下列步骤和措施实施我校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准备阶段:
1 、依据我校特有的办学思想“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创新人才”。确立了校本课程的总目标,具体目标和基本框架。
2 、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3 、利用现有资源,征集教师意见,制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组织教师撰写自己承担课程的《课程纲要》,初稿请专家论证。
(二)实施开发阶段
我们以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出发点,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为目的,遵循立足基点原则、趣味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生本性原则,为培养综合型、学习型、创新型人才构建平台。我们先后开发了下列课程:
1、饮食文化:(具体内容21个)
2、礼仪文化:(具体内容7个)
3、服饰文化:(具体内容8个)
4、传统节日:(具体内容7个)
5、民俗游戏:(具体内容9个)
6、民俗庆典:(具体内容3个)
(三)全面普及阶段
在前一阶段开发的基础上,诚邀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相关人士讨论、修改,并进行课程的研讨、展示、评价、修订,编制了《朝鲜民族风俗文化》校本教材。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学校紧紧围绕“六会”课程理念,即教学理念会内化、教学理论会运用、教学经验会总结、教学模式会体现、观摩教学会评价、教学方法会创新;严格遵循我校“六步”教科研模式,即拓宽视野——更新理念、理论学习——确定课题、集体备课——明确思路、公开教学——进行反思、教学评价——纠正完善、观摩教学——理论升华,切实加强课程开发的过程管理,使我校的民族校本课程得以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四、成果与体会
(一)促学生发展以空间
在民俗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我们朝鲜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中得以传扬,使我们的孩子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的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在文化的传承中,我们感受到了民俗活动、民俗教育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
“周岁庆典”是朝鲜族特有的习俗。朝鲜族的家长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浓浓期盼尽融与孩子第一个人生庆典中。父母为孩子精心预备“周岁”席,桌上摆满各色点心、糖果、鸡、鱼、周岁糕,祝愿孩子一生丰衣足食;放上本子、铅笔、钞票,让孩子去抓,抓到书本铅笔,预示孩子今后学业有成、仕途有望,抓到钞票,预示孩子今后人生飞黄腾达、生活富足;摆上一碗海带汤、脖带一圈洁白的长线,祝愿孩子长命百岁、身体安康。在上这节校本课的前前后后,学生通过寻找多年前、久远的记忆,一张照片、一份光盘,在隆重的周岁庆典中,体会父母对自己殷切的希望,感受父母对自己付出的心血。所谓“感恩的心”将在这独有的氛围中让孩子们亲自去拨动,真诚地去吟唱。
“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乃是由于我们有历史。”“一个民族的生命结成一种果实,因为民族活动的目的在于贯彻它的原则。”我们选择民俗文化——这一民族咏叹调中的主旋律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条蹊径,正是因为它具有这种正规教育的内容与方法都无法填充的灵魂魅力。
“饮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教会了孩子们制作各种朝鲜族特色食品。并且鼓励孩子们回家为父母制作。当疲惫一天的父母,能亲口品尝子女烹制的各种料理的时候,那一块饭团、一碗热辣辣的泡菜汤,便是天下最美味的佳肴了,因为在烹制的每一道工序里,都饱藏着孩子对父母浓浓的感恩之情。在民俗文化的滋养下,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公民应具备的礼仪、修养等基本素质,正让每一个孩子发生着变化,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校本课程的实施,拓宽了学校教育的环境,加深了师生间、父母与子女间的交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着育人的重担,“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已然形成。
同时,由于校本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迎合了学生个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需要。它内容的可塑性、选择的多样性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过程中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的机会,而且,由于它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对学生进行发散型思维的训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效果尤其显著。
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地学习领域和空间,并且以此为契机,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性学习。通过开展广泛的研究性学习,他们初涉科学的探究方法、了解科学的研究程序。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从网上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为他们的课题研究提供有力证据,在实践中,学生制作了大量的课件,出色地展示了自己的成果,更是从中学会、掌握了许多微机知识与技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更是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扬教师授业以活力
对于教师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持,它的具体实施的内容和形式完全由学校来决定,这些都是在实践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它需要对校本课程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和便捷的获取途径。
教师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使自己的专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由于教师自己参与了课程开发,掌握了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与技巧, 因此,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性质、知识结构、呈现方式等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能够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课堂管理艺术等等。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自然地得到了提高。
在课程实验的起始阶段,由于不论年段通用一本教材,我们便将将六大板块分割成三部分,让低、中、高三个年段分别去实验。但即便是这样,也难以适应课程对不同年龄孩子的认知水准。根据一线教师的躬身实践及教材编审人员的共同论证,认为:为同一课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重难点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有所依据。
以服饰文化为例,韩服最具鲜明的民族特征,但除了特殊的庆典场合,以很少有人穿戴,韩服对于我们的孩子既熟悉又陌生。那么,如何让各年段的学生对本民族的服饰进行不同程度、合理的掌握呢?我们将低年段教学目标设定为:能够对男女、成人与儿童服饰加以辨别,了解服饰的主要名称,会为女装上衣打结。中年段教学目标设定为:详细掌握各色服饰每一部位的名称,会穿着,对韩服的渊源有一定的了解,如过去的韩服为什么偏爱白色、男人为什么喜欢戴有檐的礼帽等。高年段教学目标为:对韩服不同历史的发展阶段、现状及未来有着清晰而科学的认识,既而培养民族自豪感。
对于课程的再创造,没有哪一门会像校本课程那样为教师提供如此广阔的舞台,也没有哪一门课程会像校本课程那样能够激活课堂活力,给学校教育带来如此勃勃的生机。它整合了学校内外的资源和人力、物力,将参与人员凝聚在一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团队意识,增进参与人员之间的认同,更有效地回应了学生。
(三)赋学校教育以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石应摆在学校特色建设上。每所学校都有自已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在条件,这些条件的综合就形成了该校具有自已特色的办学传统和校风。校本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基于学校现实的特色化的道路。
有着悠久文化的的辽宁地区,地域文化的课程资源是极丰富的,既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既有显形的,也有隐形的;它的教育价值也是多方面的,有人文性的,也有科学性的;有德育的,也有关育的;有人力的,也有物力的;有实物的,也有活动的和信息化的,等等。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益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际化的理念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我们深切认识到教育与国际接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我们先后与韩国十所学校结成姊妹学校,资源共享,拓宽了办学渠道,突出了民族学校特色。
我们充分利用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中留给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一块空间和权力,推出这本校本教材进行探索,并让课程管理的社会化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推动教育的不断进步。在课程的实验阶段,我们通过家长汇报课、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现场会等途径诚邀社会有关人士,赢得了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协助,并对课程的实施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了民族校本课程的开发。
利用家长汇报课的有利契机,我们从六大版块的民俗文化中选取较具代表性的六节校本课,呈现在家长眼前;最后,按照各大主题分成三组,进行交流,收谏纳议,并整理在“反馈单”中,教予学校,其中提出的点滴建议,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我们发现,民族校本这一主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普遍认为:我们民族的精髓正在学校最具开创性的教育实践中得以传扬,我们之所以坚持让自己的后代接受民族教育的目的与意义正被付诸实现。
五、思考与展望
三年的校本课程开发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
1、特色走进校本课程,引导师生走上个性化发展之路。特色建设体现在课程管理模式中,管理模式又推动了学校的特色建设。
2、特色建设蕴孕课程文化,特色建设者必须是课程文化的开发者、创造者,课程的生成文化彰显着特色建设的活力。它将拉动学校从整体上成为特色学校的动态过程。
3 、任何一所特色学校都有其深刻的背景,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做灵魂,没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感,没有继承与创新,就不可能实现学校的特色建设。也不可能催生出一个有影响有风格的学校。
建设学校特色是办学经验的积淀,办学优势的弘扬,办学个性的彰显;没有特色的学校,是缺少活力的学校,缺少创新的学校,缺乏后劲的学校。作为一所民族学校,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推进本民族文化建设,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培养个性化人才,在素质教育的征途中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学校个性的校本之路,努力创建一流的民族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