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站在智慧的高地引领对话 张亚利

    站在智慧的高地引领对话
      浙江省绍兴市袍江中学  张亚利        
                                          
     
      《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对话教学的理念,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和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它告诉我们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要彼此敞开心扉,真诚切磋。新课程下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
        课改至今,对话理论深入人心,我们的语文课堂散发出浓郁的充满温馨的人情韵味,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和舒展,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引领课堂走向精彩。新课程倡导师生平等对话。这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一言堂”授课模式,改变了教师是权威、是表演者的地位。在新课程下课堂对话中师生在人格对等的基础上真诚交流,相互接纳,灵魂交融,这是开展课堂对话的基础,也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让对话走进课堂,许多语文教学工作者在课堂实践中精心设计对话,从站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去发问,认真地倾听,尊重学生的发言,用真诚的话语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意见。与学生建立有效人际关系,有效地开启学生内在的智慧和各种资源。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教学,听到发自学生内心最深处、最真实的语言,使教学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使课堂精彩纷呈。
        可以说对话理论润物细无声,带来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育。但是,对话理念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泛化倾向。有些教学工作者狭隘地把师生对话中的平等关系曲解为只要学生说的,不管是否偏颇,就是不能否定、批评的,从而一味地倾听、接纳、包容。也有教师把学生的个性解读曲解成学生爱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那怕是误读。课堂上也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教师对学生取得的一点成绩过分表扬:“你很聪明”“你回答得很好”……有些中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有些自以为有创意的阅读理解是脱离文本语境的,误解了文章的意旨,出现了价值观的偏离,甚至歪曲了教学的方向,曲解了教学实质。虽然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决不会变成约书亚。而过多的“廉价”奖励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会误导学生。综上所述,我想,倡导师生的平等对话,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反而更高了。教师如何在教学对话中既“倾听学生”,又以自己丰厚的文学积淀高屋建瓴地辩驳、引领学生,这是摆在语文教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师,能够从尴尬中抓住契机,化平庸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奏出和谐的对话旋律。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激励学生,又要适时引领、点拨,甚至发表自己对文本的阅读感悟,以自己的智慧引领学生的思维,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和帮助者。教师的全部成功或者说经验在于让课堂45分钟流光溢彩,让课堂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而广阔的舞台,让他们舞动,那才是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优化师生对话中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带领学生在快乐的语文天空下翱翔,是当前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探究的问题。在教研组“建构有效的语文课堂”的思想指导下,我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向诗意课堂。
    一、营造对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
    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身临其境,有所体验与收获,激起学生与文本、与教师对话的欲望,让富有情趣的对话给思想一片飞翔的天空,使他们有所体验与收获。在教课文《散步》时,我就成功地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曾享受过的家庭的温馨与快乐。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并有所感悟,理解了“散步是为了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与快乐,让母亲享受天伦之乐”的基础上,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以下情境:壁炉前一家三口围着桌子在祝福声中一起吹灭生日蜡烛。我要求学生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感受。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起来发言。
    生甲:老师,请允许我讲几句心里话。我一直不把这些身边和父母共度的时光当作美妙享受。今天我真正体味到左手牵着妈妈的手,右手拉着爸爸的手,在春天的田野散步,那时一种无上的幸福。
    生乙:清晨妈妈给我围上她亲手织的围巾,那种温暖足以抵御寒冬岁末的严寒;在风雨中,爸爸驮着我去上学,那遮风挡雨的背,为我支撑起一片晴空。沐浴在亲人关爱的光辉中是多么幸福。
    生丙:凡高说,爱之花盛开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考试失败时,妈妈一个鼓励的眼神;大雨滂沱中,爸爸坚强的臂膀,这都是人间至爱亲情,让我懂得要珍惜亲情,回报亲情。
    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学生获得这些体验时是兴奋的,愉悦的。他们从文本中读出了自我,更新了自我,体验到自身成熟的喜悦。
    二、创意设计,给阅读插上飞翔的翅膀
    语文课堂对话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情感是人对事物的态度。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对文本中的人或物会产生喜爱、厌恶、赞赏、痛恨等情感,教师据此在师生对话中设计创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教师可以对话中发现学生的智慧和他们的欣赏品位,审美情趣。我曾在教学《高等教育》一文中,依据定向突破创新法,设计回报母爱这一环节。所谓定向突破创新法,就是摒弃其中与语文教学目标、目标学生群体无关的信息,选择目标信息,形成信息群,找出目标学生关于知识的关心点,然后进行定向分析,从中引发创意。这种方法是否有效?来看看学生的设计。
    教师设计独特的教学意境:生日那天,强把母亲接来。在生日宴会上,强打算送母亲一份精致的礼物,请你帮助设计这一份礼物。经一番酝酿后,学生纷纷呈上精彩的礼物:
    生甲:其实,母亲是很容易满足的,一份孝心最令母亲欣慰。我要给母亲一个深情的拥抱,并唱祝福歌送给母亲。
    生乙:多少个晨昏,母亲为爱子“临行密密缝”,“线长衣缝紧,绵厚耐雪霜”,承载着的是沉甸甸的母爱。如今,我要为母亲精心设计一件得体合身的布衣,然后亲手缝制,以报三春晖。
    生丙:为母亲洗一次脚,看看母亲为儿女经历了多少沧桑。
    不同的答案下相同的是对母爱的理解与感悟。
    让学生体验从文本飞向更为宽广的大千世界,万象人间,自我心灵,社会人生┅┅思接千载,心有余仞,这便是体验生成与升华的过程,也是培养悟性、激活灵性的契机和途径。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便是引领生心去飞翔的最佳途径。
    三、及时调整预设,让意外生成精彩
    执教《荷花飘香》一课,在备课时,我早已作了精心考虑,我认为同学们一定最不喜欢陈大头的,并预设了两个让大家深入讨论的问题:一是由陈大头这一人物,你联想到社会上哪些人,使你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怎样的思考?二是作者设置这一人物的用意何在?大部分学生的回答都在意料之中,此时班上一个精灵古怪的男生站起来,“老师我喜欢陈大头。”故意调皮捣蛋,我有点不悦。但我不动声色,追问道“为什么?”“陈大头有钱呀!在当今社会也算是个成功人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的钱是怎么赚来的?”生答:“放高利贷。”另有学生说,“社会竞争如此残酷,这也是生存之道。”师问“这合法吗?”另外一个男生站起来:“我国法律规定,放高利贷是违法的。”有一个学生说:“陈大头落井下石,实在狠毒。”两种思想在争锋,其中闪耀着智慧和个性的光芒。我顺水推舟设计了辩论这个教学环节,围绕议题--为富不仁与为富亦仁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学生热情高涨,针锋相对,课堂变成了战场,硝烟弥漫。甲方:一夕而暴富的,绝少有善心之人。“无毒不丈夫”,要维持富豪地位必须不仁。乙方:乐善好施,济贫帮困是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富豪中不乏仁者,更有以徳起家,以仁致富的。善举济世,关键时刻会得到别人的回报,可以富而更富。甲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触目惊心,却颠扑不破。正如阿拉伯民间的说法:让富人行善,不如让骆驼穿针更容易。乙方:当代有许多国外华人企业家,致富之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五十岁生日是发表声明:准备把自己挣来的巨额财富全部捐献给社会,而不作为遗产留给子孙……在深刻的辩论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铃声响起,学生仍意犹未尽,至此我的课堂教学完全背离了原先的课堂预设:在感知人物美的基础上品析文章取题的艺术匠心,品析人物描写的精彩之处--刻画人物的眼睛,尝试用此法刻画一个自己最熟悉的人物。反思:课堂教学是富于变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测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好预设,给生成腾出一点空间。当然,能不能适时调控还需教师临场应变的能力,名师上课艺术与普通教师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善于抓住并利用好那些令人心颤的智慧灵光,这也是一堂精彩有效的课的重要决定因素。在面对课堂意外时,我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审时度势,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采用了善意提醒、巧妙暗示、婉约批评的策略,并且敢于突破自己预设的教案,调控学情,进行课堂再设计。
    四、适时辩驳,让“出格”变“出彩”
    在教学《隆中对》一文时,我设计了“说说我心中的诸葛孔明”这一教学环节。我的教学设想是: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完整地评价诸葛亮这一人物,在评价中领悟他的伟大人格,承传民族情感,培养历史使命。出乎意料的是有个学生竟说诸葛空明有点阴险。
    学生:徐庶有意举荐,刘备思贤若渴,两次登门拜访而未果,这不是诸葛亮有意为之?还不是为了扮作高深莫测的隐士。再说了,他自称不求闻达于诸侯,为何在刘备请教天下大事时侃侃而谈,对答如流?还不是有预谋的。
    我佩服学生质疑的态度,发现的勇气。乍听之下觉得有些道理。但细想又觉得与文本主旨相悖。诸葛亮,一个深谋远虑、忠心耿耿、辅君兴邦的智者,写就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佳话的忠臣,无论如何无法与虚伪联系起来。于是我决定辩驳学生的观点,纠正偏颇。
    教师:未出隆中,熟知天下之事,运筹决策,只能说他心系天下,未雨绸缪。他并非道家意义上无为的隐士。他是胸怀济世助民的远大抱负,待时而动,不图个人私利,是可贵的韬略之计。至于刘备三顾茅庐才得以遇贤,那只能说是双向选择使然。道不同不与为谋。刘备要择贤而用,诸葛孔明也要择贤而依。汲汲名利者固然会急于求成,诸葛孔明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和人主时却十分慎重。想要期遇明主而实现匡天下之报负,他也得一番考察,这一切都源于他智者的人生选择。鄙其为卑劣,实难服人。
        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曾提出这样的建议:教师在课堂上“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的正确引领是建构有效课堂的重要前提,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自己价值引领的作用。面对课堂的“出格”、“尴尬”,不压制,不躲避,不乱蒙,不取而代之,而是因势利导,偏在哪里,纠在哪里,让系铃者在教师的辩驳中修正,生成,使其它学生分享,共同进步,变“尴尬”为“快乐”,这是语文教师课堂应变不可或缺的智慧。
        课堂上学生精彩而独特的回答,对文本富有创意的解读等都源于学生对文本的创造性阅读,源于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很丰富可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捕捉学生这些智慧的火花,有效引领,可催生新的课堂资源,创造出一个个精彩、快乐、有效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上,优秀教师对学生有超乎寻常的洞察力,善于突破教学常规,用机智的对话策略,巧妙的对话艺术,高效处理教学意外,激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生动愉悦地引导学生步入精神高地,让课堂在平等的对话中走向精彩。
     

     

    点击次数:46  发布日期:2016/3/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