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曲洪波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 山东省龙口市新嘉街道诸高小学 曲洪波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下面就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谈点个人看法。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因此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势在必行。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一是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经济性。
二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还应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二是细,三是严。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学校应让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三)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一是课外活动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五有”(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就、有总结)、“四定”(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三落实”(组织、经费、器材)。
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的和知识性的,又要有娱乐性的和实践性的,还有必要设置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
(四)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班会,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学校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办学目标。各班要制定班级奋斗目标,学生要制定个人奋斗目标。
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五)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三、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德育功能
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的形成。
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今中小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
(二)美育功能
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从而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三)实践功能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而现在的中小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娇生惯美,在外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学校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总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要相信,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