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坚:再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教育资源
再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教育资源
◎ 湖南省桃江县教育局 黄志坚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的诸多领域,而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成为了当今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热点。文章阐述了课程整合的内涵、介绍了课程整合的特征和目标及实例,还讲述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教研。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整合特征,目标,网络教研.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已经兴起并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呼唤着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推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这些都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此,世界范围内对当前教育的发展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一、领悟“整合”内涵、铸就“整合”意识
什么是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是指什么?所谓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是指以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从而达到学生既能学习、掌握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它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简单而言就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增强和提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应以怎样的教学模式来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呢?我们必须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发布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总之,为了促进学科教学,全面地、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综合目标,培养能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界定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要用信息技术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的系统,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的内在需求,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教师和学生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去。
2. 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国新课改的重中之重,现在的中小学课程改得很厉害,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这都是学生能力培养所必要和必需的。
3.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比如目前的网络游戏,刚进去玩时,系统一般都会提供一系列的新手任务,当你完成这些新手任务后,该游戏的基本操作你也就基本会了,可以说这也是教育技术在游戏中的体现。
4.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 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是每一位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达到的宏观目标: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具体目标可以分为:
1.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
例如:集体教学,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的教学。
教学的地点是网络教室或者具有一套多媒体设备并和互联网相联的普通教室,学生每人一台机,时间以一节课为基本单位。在这样的环境中有以下几种整合方式:
(1)情景教学:渲染一种氛围,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2)利用可以由学生操作的软件,这类软件有灵活的交互方式,对于不同的操作有不同的响应,当学生出现操作困难或准备知识不够,可以从系统中得到帮助。
(3)利用现有软件,学生参与设计、制作。
(4)教师预先有针对性地筛选出问题所需要的资料,学生通过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2.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加工(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利用(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同时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3.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海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4.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了更多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要求学习者能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要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同时,可以集中安排一定的时间完成既定的任务,可以把任务延伸到课外。以下是一些具体实例:
实例一:做一份电子版的《新春贺卡》,在校园网相应专栏里展出。
实例二:学生在电脑上写作,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编排,发到老师的信箱或校园网上,或者打印出来作为墙报的素材。
实例三:美术“我当小小设计师——美化我们的校园”电子作品展。
实例四:“音乐知识我来讲”讨论专栏,学生从图书、互联网收集音乐知识,采取课堂学生讲座和电子版讨论相结合。
五、开展网络教研
当今信息时代,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超越时空界限的交流、探讨、对话和互动的条件。因此,我们充分利用网络,以网络资源为依托,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探索出了我们的网络教研模式。网络教研就是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具体地说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起一定区域内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达到教研教学一体化的过程。
1. 网络教研的形式:
同步式网络教研:就是利用论坛,把传统的教研活动搬到论坛上同步进行,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来参与。
主题式网络教研:先确定一定的主题,在论坛上开展讨论,然后根据主题要求开教研课,并把课堂实录放到网络上供大家研究评议,最后写出自己的反思,总结出主题讨论的结果。
案例式网络教研:以学校单位的一种网络教研方式,主要是提供各科教学的一些典型案例放到论坛上供学科老师学习讨论。教学案例、教材分析是老师最需要和最受欢迎的教学资料,有了教材分析,教师就比较轻松了解与掌握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法、使教师在备课中能较为主动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并能节约备课时间。
引领式网络教研:教研活动要贴近教学实际,要有很强的操作性,老师们最反对空泛、空洞、模糊、玄乎,这就需要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巧妙结合。而教研员、学科研究专家、骨干教师正是架设在教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通过网络教研,可以回应一线教师的困惑,聚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疑点、难点、焦点问题。
远程合作式网络教研:远程合作式网络教研就是利用网络,就某个项目,区域学校之间开展合作研究。这种方式,可以拉近学者与教师的距离,拉近城市与农村的距离,拉近了广大教师之间的距离。
辩论式网络教研:选择教育教学中的热点、焦点问题,通过网络教研平台组织教师开展辩论。通过辩论,明辨是非,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向,引导教师深入学习、体会课程改革的理论。
个性化的网络教研:随着网络教研的推广和普及,教师的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出现了许多自发的、个性化的网络教研方式。如个人教学随想、个人班级日志等等,这种个性化的教研方式很受教师欢迎。
2. 整理交流结果
如何使网络教研的开展既生动又活泼,使网络教研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性发展?
(1)网络教研的主题的选择要来源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让教师既熟悉又感兴趣,这样可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让教师既有一定的体验,又感到自己的不足,确实需要提高;
(2)建立一支骨干队伍为教师引领和示范, 营造一个网络教研的民主氛围,教师的教科研究的水平有高有低,很多教师需要专家引领和示范,这样才能让更多的教师走进教科研究,提高教师参与的主动性;
(3) 建立激励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好的活动需要好的制度去保障,需要好的机制去激励。
网络教研将会成为今后教研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如何更好的发挥网络工具创造性地开展教研工作,加强教研工作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迅速成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教研工作中重要研究课题。只有我们迎难而上,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深入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六、结束语
教师在实施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往往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资源和设备的限制,特别是班级人数多的情况下,使网络条件下的课程整合存在较大的难度,只能在小范围内开展,我们相信,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参考文献:
[1] 李芒•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 2004年第5期.
[2] 李克东,谢幼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马宁,余胜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4]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6月第1版.
[5] 何克抗,李文光 •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