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娟:历史教学要注重历史辨析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要注重历史辨析能力的培养
◎ 河北省大城县王文中学 李凤娟
历史辨析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借鉴历史经验,形成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因此,历史教学让学生记住历史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历史的辨析能力应当成为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当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过分强调学生掌握历史现象,不能对史料进行深刻的辨析,限制了学生历史思辨能力的发展,这对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那么,如何发展学生史料辨析能力呢?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培养良好历史情感,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处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期、转型期,在能力要求急剧攀升、理性思维显著增强时,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树立信心,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如教学《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它理论性强、难度大,而且枯燥乏味。教师可以首先从中国的四大发明引入:“中国有哪四大发明?它们是怎样传入欧洲的?”接着设问:“你怎样理解马克思曾说的‘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这句话?”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分析讨论,并由教师分析讲解和归纳。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在近代东西方的不同遭遇,对近代西方崛起强大而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还可以补充鲁迅在《电的利弊》中一段新颖有趣的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让学生思考:中国四大发明对近代中国有没有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这揭露了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通过中西对比,不但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的升华;既生动有趣又不乏思维深刻性。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展个性化的辨析能力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教学上,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兴趣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同样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动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口,培养学生的读说能力;动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学生学会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能力。所以,在史料教学和训练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外,还必须把学生的思维激活,把兴趣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展个性化的辨析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辨析史料的方法。如教材《20年代的国际关系》一节中有一幅“一战后德国、英法和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漫画。针对漫画,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图中显示英法德和美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分别是怎样?②说明了怎样的历史事件?图中所指的核心问题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首先,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找准材料(漫画)的关键词。如时间关键词:战争时、战后,空间关键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历史名词:贷款、偿还、赔款,以及图中箭头所示方向。接着审题,有几问,问什么,每一小题又有几个小问。其次,结合所学的知识,将史料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简单而言,就是知识回归。通过对一战结果、一战对四国产生影响的分析、思考、鉴别,归纳出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就是美国利用战争大发横财,是最大的债权国。核心问题则是德欠英法的战争赔款,英法欠美的战时贷款。最后,构思作答,进行史论结合的口头或文字评述。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但锻炼了学生动脑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近年高考材料解析题,能力要求的力度加大,不但要求表述成文,而且限定字数,对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了。所以单纯依靠动脑、动口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求学生表述成文,动手操作。这样才能避免学生题意理解了,但要表述成文却词不达意,概念不清。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让学生逐步发展起来。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材中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地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教师对史料的运用一要有所选择,二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要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几题几问,问题之间要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如学生在分析历代的农民战争中,就会发现历次的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认为是统治阶级的暴政所为,也有的认为是在自然灾害下,统治阶级依然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致使农民走投无路。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分析,比较异同,概括出其本质的内容:是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矛盾不断深化的结果。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史料辨析能力得到提高。2.适当补充,加深理解。在教学上,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是说,就只能完全局限于课本的史料。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从李自成流动作战失败来思索工农红军建立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城后的骄傲享乐思想来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反骄破满、谨防糖衣炮弹的重大意义。采取这种侧向思维,学生可以纵横比较、交叉发散,发展思维的变通性。3.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精心设问,进行学法指导;学生必须动脑动口动手,学会方法,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设问时,要有适当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问题要有启发性,或促进知识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切忌问题太难,当然也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