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及微型实验研究 赵菊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及微型实验研究
    甘肃省泾川县温泉经济开发区何家坪小学 赵菊琴
    【摘要】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决定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只有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设计,才能够有效改善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本文将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改进过后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和比较,并结合微型实验总结两者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方面的优越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微型实验

    1、“认识垂直与平行”的解析
    1.1教学设计方案的比较
    在学习“认识垂直与平行”一文时,将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综合运用教学设计理论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进行对比,观察它们的设计思路、设计流程和设计环节,总结出两者之间的不同点与优缺点。
    1.1.1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物体的垂直与平行现象;
    (2)能够掌握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垂直和平行所代表的意义;
    (3)拓展逻辑思维空间、想象空间,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加强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平行或垂直的定义识别图形或直线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表达以及区分平行或垂直的含义。
    教具:图画、直尺、量角器
    学具: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T: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认识垂直与平行”一课,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教室中存在哪些垂直或者平行的现象?S1:黑板的边框上下两条线是平行的。S¬2:房间角落里的三条线是相互垂直的。S3:窗户的框架既存在平行现象,又存在垂直的现象。
    (二)探索并掌握新知识的含义
    T:同学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草稿纸上随意画出两条直线,并且分析这两条直线的状态是怎么样的。S1:我是这样画的“∕﹨”。S2:我画出来的这样的“∥”。S3:我和他们画的都不一样“⊥”。S4:我画成了这样“∠”。
    T:同学们都非常棒,基本上都表现出了两条直线不同的情况,我们挑选其中“⊥”和“∥”两种情况来说明,谁能回答一下这两种直线分别处于什么样的状态?S1:第一种情况属于垂直,并且所形成的角度为90°直角。S2:第二种情况是平行的,并且就算无线延伸也是永远不会相交。
    T:非常好,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和“∥”两种情况下直线的状态,谁能根据这两条直线的特征给它们下一个定义?S1: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度为90°,可以说明这两条直线呈垂直状态。S2:在同一个平面呢,如果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则认为它们相互平行。
    T:好的,那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这组直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相互平行或者相互垂直吗?S1:我通过把线段延长,发现它们是相交关系,其中的一条线是另一条线的相交线。S2:我通过测量,发现它们相交之后的角度并不是90°,因此它们不是垂直线段,也非平行线段。
    T: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组直线,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S1:这两条之间相交,并且拥有一个焦点。S2:这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度也不为90°,它们相交。
    (三)通过习题训练加强对垂直与平行直线的理解
    T:请同学们分别阐述一下以下图形中两条直线相互之间的关系,如“≡”、“×”、“∟”、“∧”。S1::“≡”三条直线都相互平行。S2:“×”两条直线相交且垂直。S3:“∟”这两条直线也是相交且垂直。S4:“∧”这两条直线相交但不垂直。
    2、修改后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2.1思考过程
    2.1.1分析
    教学目标:(1)掌握垂线、垂足、平行线的含义;
    (2)总结垂直与平行的定义;
    (3)了解垂直与平行的特征;
    (4)结合定义判断垂直与平行;
    (5)画直线、量角度
    2.1.2设计
    班级里90%以上的学生能够总结垂线、垂足、平行线的定义,并且能够画出直线、量出角度;90%以上的学生能够根据定义判断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所呈现的平行或者相交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之下,90%的学生能够自己归纳出,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不相交或者各自延长后仍然不相交的情况称为平行;90%以上的学生能够准确用语言描述出两条直线间相互评先或者垂直的定义。最终,学生可以在经过独立思考之后,运用定义准确判断垂直与平行。
    2.1.3开发
    问题材料一:(①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直线。②老师提问这条直线具有哪些特点?③教师给予充分的时间供学生思考,让学生把答案写在各自的练习本上,学生有可能写出有端点、无端点、有限长、无限长等答案。④老师鼓励学生将写出的答案念出来,并且表述出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⑤老师总结出正确的答案:无端点、直线、无限长。)
    2.1.4实施
    教师沿用传统的课堂启发诱导式教学手段。
    2.1.5评价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对学生做出综合性的评价。
    2.2编排过程
    2.2.1回顾所学知识
    ①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直线。②老师提问这条直线具有哪些特点?③教师给予充分的时间供学生思考,让学生把答案写在各自的练习本上,学生有可能写出有端点、无端点、有限长、无限长等答案。④老师鼓励学生将写出的答案念出来,并且表述出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⑤老师总结出正确的答案:无端点、直线、无限长。
    2.2.2传输新知识
    ①在学习了直线的画法之后,老师要求学生展现出两条直线可能出现的不同形态。②老师让学生尽可能地多画出不同直线的形态,并且表述出它们之间的关系。③老师从中挑选出最具有代表性想法的画法,并展示给学生看。
    2.2.3测评教学效果
    老师根据课后习题测评学生的学习成效,检测学生是否能准确回答出课后问题。
    3、微型实验研究
    3.1实验对象
    调查小学两个班级学期末数学考试成绩,两个班级在某期末考试中成绩相当,可以进行对比试验。
    班级 学生人数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班级1 50 82.8 10.57% 88.51%
    班级2 50 81.6 9.28% 87.36%
    3.2实验工具
    本次研究的实验工具分别为入学摸底测验、期末测验以及调查问卷。
    3.3实验步骤
    第一步,在备课阶段经过与其他老师的塔伦共同完成整个教学案例的设计。
    第二步,在学期初第一次开始数学课教学之前,借助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测试,并利用入学模式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测试。
    第三步,在学期末最后一次结束数学课堂教学之后,通过期末测试卷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效进行测试,并且在此利用调查问卷检测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

    点击次数:124  发布日期:2015/10/2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