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论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艺术 杨帅生

    论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艺术
    ◎ 山东省临沂市临沂第三十三中学 杨帅生
    摘要: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上下积极开展针对怎样提高学生素质的探索,我们历史课也积极参与这项活动。我最大的感受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过程。在此,我就历史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问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 初中历史;提问技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情,提出学生感兴趣且乐于探究的问题。历史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教学语言的训练,注重历史知识的积累,注重知识的不断更新,注重文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修养。此外,注重演讲口才的培养。教师要在深入浅出地阐述历史观点,有声有色地叙述历史故事,形象具体地描述历史人物,必须有善辩的口才和娴熟的讲演技巧。而这种技能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练习,掌握用语的深、浅、详、略;控制语气的轻、重、缓、急,把握声调的抑、扬、顿、挫,才能使教学语言在论证时富有说服力,在阐述时富有渗透力,在描绘时富有感染力,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把握提问时机
    一个教学问题的提出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学生还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要能够在学生通往目标的路途中,让他们发现不能很快地和直接地达到这个目标,从而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疑惑或心理上的紧张。第二,它必须是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对它的兴趣,产生相应的探索欲望,并亲身卷入问题的探究之中,在解决问题时作出努力。第三,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要能够让学生运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智力。经过努力探索达到目的;而不是让学生感到无论怎么努力也不能克服困难,跃过障碍,因此而灰心丧气。这三个条件的掌握分寸,因教师的不同而不同,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因各自的教学进度不同也必不相同。在具体的运用中有一定的难度,但绝不是无法掌握。只有在实践中反复探索、反复运用,才能达到灵活自如的地步。在我所听的众多教研课中。我也明确地感受到这一点:经验越丰富的教师,越能根据具体情况编拟不同层次、形式多样、引人深思的问题。特别是初中学生,他们的认识程度、认知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设计问题时必须精心考虑的因素。
    三、掌握提问技巧
    为什么有些教师所上的课自然流畅,轻灵飘逸,给人以行云流水一般的优美感.而有些教师也同样在问,也同样在组织学生讨论、探讨,但就是给人一种生涩艰难、装模作样的,好像生搬硬套的一样;为什么有些历史教师上的教改课效果较好,而有些历史教师上的教改课效果并不好呢?其实,跟没掌握好提问的技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还要探讨怎样提问的问题第一,提问应紧扣课本的重、难点,同时注重知识的条理化和系统化。围绕课本的教学重、难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将问题集中在重、难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特别是编拟能力提高的思考题和讨论题时。必须突出这一点。但仅此是不够的,因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记住历史,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点。因此,在新课程教改的探索中,必须注重基本知识点问题的设计。即将基本知识点设计成条理化、系统化的问题。例如:我在上初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时,从第二课开始,就将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探讨;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时,我就将怎样简评中国的近代化探索之路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在单元问题之下,再设计各课的问题。才开始上一、二课时,只有少数同学能想到一点点,但随着后面课文的展开,很多同学都能主动找出应有的答案。这样的问题设计,既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并能让学生的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又能让学生牢记史实。
    第二,注重提问的多样性,抓住恰当的提问时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该多样性,因课而异,因材而异,因受教育者的知识基础与生理心理特征而异。特别是初中历史课所面对的全是11~13岁的少年,更应该注重提问的多样性。变化多样的提问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机会。另外,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因为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不能绝对地说哪种方法比哪种方法好。或讲演、或讨论、或争辩、或活动、或评述、或提问等等,该让学生活动就尽量让学生活动。新课改注重学生活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体现在这里。但是,教师必须选择好提问的时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就是在课堂上掌握好学生的“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和“达其辞”的最佳火候。
    第三,提出问题之前,要想到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并作好应对的准备。新课改提倡学生的活动,要求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必然要组织各种各样的学生探究活动。但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学生必然会在探究活动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是错误的、或相反的答案。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既不能低估学生,但也不能过高估计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作好让学生出错的准备,敏锐地捕捉、及时地发现和纠正学生中的错误和缺陷,及时采取对策,巧妙地把课堂教学引导到正路上来。特别是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教师应随时做到这一点。即预先想到学生可能混淆或答错的内容,允许学生出错误;但教师必须及时纠正错误。
    第四,要创造解决课堂提问的先决条件,即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博观才能约取,厚积而后薄发,丰富的知识是创造的先导。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其他自然学科社会科学知识,就不可能纵览古今,正确地总结过去、指导现在、预测未来,就谈不上创造才能的发挥。学生的知识面愈广,愈具有综合性、渗透性,其创造能力就愈强。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课内与课外,不能成为互不相关的两张皮,而要恰当、有效融合。
    当然,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多种多样,提问时教师还应该考虑提问的难易度、灵活性,以及提问方式的多样化,更多的是应该关注全体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问题的引领下追问历史,畅想未来;在问题的辨析中认识历史,启迪未来;在问题的解决中借鉴历史,开创未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既然已经投身于教育改革,就应付诸实践,大胆探索,勇做课程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

    点击次数:190  发布日期:2015/10/2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