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翟开梅:浅谈如何启迪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启迪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 贵州省沿河县淇滩镇白果小学 翟开梅
    学生有较强的数学思考能力是学生灵活解决拓展提高类数学题的基础和保证。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能力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用发现法启迪学生思维
    发现法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是目前新课程改革下,广大教师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素质教育提倡不仅要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所以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加强思维方法的引导,使学生正确使用小学数学常用的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数学思维方法。如要画“圆”了,老师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表明,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适应这种思维方式,就需要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具体材料感知作为支撑,建立表象逐步达到抽象。
    2.重视学生的“说”,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并且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加强语言表达训练,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地说、大胆地说,说时声音要响亮,培养学生爱说的习惯。通过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数学知识的算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提问要有思考价值,并留有一定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现3+3+3+3=12、4+4+4+4+4=20后,不这样提问题:每道算式加数有什么特点?而提出: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种问法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使学生学到了宝贵的思考方法,培养了观察能力。
    4.增加练习的思维含量,注重练习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强化练习中实现,通过综合性练习,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找出规律,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二、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思维
    求异思维,即我们常说的发散性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一种思维方法。笔者认为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导入新课时,要利用小学生对新事物都比较好奇的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在教学数学新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进行练习时,学生如果遇到了难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问题,最好是在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的前题下,让学生自己去验证自己想法。
    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6页有这样一个思考题:14是7的倍数,21是7的倍数,14和21的和是7的倍数吗?18是9的倍数,27也是9的倍数,18和27的和是9的倍数吗?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们通过验证后很快就知道:两个数同是一个数的倍数,那们这两个数的和就一定是这个数的倍数。这时教师应该问学生,你们只验证了关于和的,那们差的呢?差与和的是不是一样的呢?待学生把情况反馈给教师后,教师再提问:两个数的和差都可以,那么三个数的呢?四个数呢……等等。这样一来我们教师就很好地教育了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并通过不同角度的思考拓宽了解题的思路。
    三、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
    一题多解是数学题解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学教材中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每小时行30千米。驶回时逆风,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5分之4。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往回驶了?”时,老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法:因为这艘轮船往返行驶,驶出路程等于驶回路程。若设驶出最远路程要用x小时,那么驶回时要用(6-x)小时。列方程为:30x=(30×4/5)×(6-x)解这个方程得x=8/3,那么,驶出最远路程就是:30×8/3=80(千米)。
    第二种解法:先求出逆风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设这艘轮船最多驶出x千米就应往回驶了。根据行驶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以列出方程:X/30+X/24=6,解这个方程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
    在接下来的探究中一位同学还得出了第三种解法:先求出这艘轮船逆风行驶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把这艘轮船最多驶出的路程看作单位‘1’,根据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列算式:6÷(1/30+1/24),解这个算式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这个同学利用的是类比思维方式,他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联想与它类似的一个熟悉的问题即工程问题。用熟悉的问题的解法来思考解答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创造思维的火花感染着全班的每一位同学。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要注意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维因素,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共同参与学习的机会,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点击次数:206  发布日期:2013/8/25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