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渗透文化意识 养交际能力 杜娟

    渗透文化意识 养交际能力
    ◎ 江苏省滨海县八滩实验小学 杜 娟
    摘 要: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渗透。学习英语的过程也就是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的过程。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西方文化意识的渗透,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渗透 培养 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 交际能力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英美文化渗透在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每一个章节,这表明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学英语的学习,不仅要学英语的词句和语法知识,更要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这才算真正地学习一门语言。我们英语教师,就是要通过显性的教学活动和隐性的潜移默化,让学生树立起一种西方文化意识,使他们真正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借助学习词汇,渗透文化意识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如在学习“color”一词时,可以比较“white”这个单词在中西方人心目中的不同含义:白色在西方代表圣洁和高贵,而在中国代表死亡和丧事。此外,一些颜色词还可以当做姓氏,如White,Black,Brown Green等。又如“dog”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多为贬义,如“丧家之犬”、“走狗” “狗眼看人”、“狼心狗肺”等,而英美人眼中的狗却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等常用词语。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联想意义,窥见出汉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习惯。
    二、设计具体场景,渗透文化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结合所学的内容适当的介绍文化背景,可以设计一些场景让学生感受西方的文化习俗。以饮食为例:中国人的主食为米饭类,因此习惯用筷子、碗和汤勺;而英美国家的人们爱吃牛肉、鸡肉、鸭肉、羊肉等,通常使用盘子和刀叉。于是,我在教学内容中注意渗透饮食方面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如在牛津英语教材4B Unit 7 Whatwould you like?中,教学内容为复习、新授、拓展食品类单词“rice, fish, beef, noodles, vegetable, juice, tea, coffee,bread, milk, chicken,hot dog, ha-mburger, biscuits, pies”和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我先向学生介绍一下中西方在食品、用餐方面的不同之处,再出示两个分别代表中西方国家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猜测他们晚餐分别吃什么。最后,进行小结:"I’m Chinese.I’-d like some rice, some fish, some vegetables and some soup.” “I’m English.I’d like some hamburgers, some chicken and juice. After dinner, I’d like some dessert(甜品).”这时学生会问:"What is the dessert?”教师回答:"It’ s something sweet,like pudding, fruit or ice-cream.”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将语言文化内容融人了词汇、句型教学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过程中了解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
    教师除了很好地执行教材中有关文化背景的教学内容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的其他环节适时地加入一些西方文化的介绍,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中西文化差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还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三、比较文化差异,渗透文化意识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情感教育与文化意识渗透结合起来,让学生对英美文化乃至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从侧面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如在教学一些节日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中国和英语在节日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我们都知道“What’s your name?”是问别人的姓名,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但按照英美国家的习惯,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美人直率的文化差异。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文化意识的渗透。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开拓视野,最终达到能够正确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这也是我们英语教师英语教学最重要的的目标。
    参考资料:
    1.周如松《重视西方文化的导入 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总第130期)
    2.姚志平 《谈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总第135期)
    3.刘蕴秋 《提高跨文化语用知识》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总第140期)

    点击次数:92  发布日期:2015/9/30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