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毅: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 四川省平昌中学 郭毅
人的思维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知识越多,思路越广,对思维的发展也有利。因此思维的扩展触及更多的知识,产生联想,所以掌握丰富的知识是学生能力的重要基础。能力发展了又将促进知识的掌握,二者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语文课能力的培养与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分不开。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当前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热衷注入式,没有把自己当作“主导”,而变成“主宰”,没有把学生当作“主人”,而看成“仆人”。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再多,终究是有限的,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以后必须要“自能听话,自能读书,自能成文”。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这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终身受用无穷。可见传授学习方法比传授课本知识更为重要。
二、通过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例如上《变色龙》一文教师提问:“血淋淋的指头”的细节描写是否多余。有的学生认为,其描写是赫留金被狗咬伤的见证,也是要求狗主人赔偿的有力证据,并不多余。有的则认为这样的描写会成为赫留金冒犯名狗的充分罪证,这是不该写的。学生在这种矛盾的争论中,思维大大激活,教师在此基础上再给他们以肯定和赞许,激发更多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如此提问,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并且有深度,有灵活感,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更应鼓励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思考,自主质疑,大胆发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包办,甚至代替解答,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给学生营造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读、写结合是自学的好途径
读、写结合是语文智力和能力的集中表现。读、写结合,使学生既动脑思考,又动手写作,如在讲解新课前留预习作业时,就注意这方面的练习,既促进知识掌握,又促进了自学的能力。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只有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才能把语文知识深深印进学生的脑海里。
四、严格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手段
拳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拳不离手;乐师教徒弟,要让徒弟曲不离口。说的是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多想、用手多做,取得“习之功”。要得到“习之功”,就不能乱来一气,胡练一通,而要遵循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既要严,也要有序,出得精巧,以精胜多,循序渐进,还要求实,讲究实际效益。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化知为能,达到“不复需教,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目的。离开了这一点,任何训练便都失去了意义。
五、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的独特性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有卓识,有新见解、新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特点往往体现于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质疑,对“完美无缺”的质疑,对教材的质疑,对教师的质疑等。教师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通过质疑发问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1.解放思想,培养质疑习惯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如果学生养成了善于发问质疑的习惯,那么就对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在教学时教师应解放畏首畏尾的思想,要鼓励学生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即便是荒唐可笑不合情理的错误解答也不要挖苦学生,应尊重学生敢于质疑精神,允许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思维方式,老师都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声中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
2.传授方法,提高质疑水平
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实际和不着边际的滥问。以思想内容为例,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文章表达的中心去发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质疑水平。如《伟人细胞》一课,就有同学提出极有思想价值的问题,“‘自领破书'这个故事中,贾里说:‘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会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你赞成他的说法吗?我们如何安慰他……像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无不体现着独立思考、深入读书的主动求知心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多思考、多提问,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