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吕广民 何敏:彰显科研魅力,突出函授特色,家校联动促成长

     

    彰显科研魅力,突出函授特色,家校联动促成长
    ——新形势下农村“函授式”家长学校创办点滴
    ◎ 山东省兖州市大安镇中心小学 吕广民 何敏
    一、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家庭成员之间的思维方式、道德水准、价值取向、文化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态势,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面临几大问题,主要表现在:(1)、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文明程度、家教能力普遍较低。农村家长素质滞后于现代化教育的现实越来越明显。(2)、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普遍追求,驱动了各种家庭教育方法应运而生,家长随波逐流的盲从。导致农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同向不同步。 (3)、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学校的教育重点——传播道德教育理念、传授科学育儿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众多家长学校成为动员家长协助老师完成教学内容的“第二课堂”;(4)、学生和家长之间水平的参差以及生活个性化,导致每个家庭对家庭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学校对这种日益扩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整合难度也明显加大;(5)、当前农村家长打工族日益增多,除早晚可与自己的孩子接触外,大部分时间与孩子接触不多。更有一些家长外出打工,将自己的子女留给父母亲,产生了不少的留守儿童。那么怎样使家长学校办学有实效,服务于整个教育体系就成为我们去探索实验的问题。
    二、农村家庭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子女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之一:父母教育观念滞后。新形势下的农村父母大多因循“只管生,不管养”的陈旧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孩子应该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在 “你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应该是?”的问题调查中,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长无关的占到64.1%,只有35.9%的家长认为应该和老师共同协作。可见,正是农村家长在这种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缺乏正确的家教知识引导下造成了家长毫无责任心的教育缺失。
    (二)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之二:农村务工人员增多,导致没时间教育孩子。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和逐步深入,农民的经济来源早就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经济发展大形势中,在多种产业的带动下,催生了一个新的职业“农民工”。很多年轻的农村父母也成了各个产业中朝九晚五的“上班一族”。也就是说各种形式的务工占去了父母大部分时间,在加上农忙时节顾不上孩子就导致了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变少。
    (三)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之三:家长整体素质较低,导致教育孩子问题上知行不一。农村家长中初中毕业占的比例最高,正是这种偏低的学历导致了大部分父母都有这样一种想法:“我没有上出学来,孩子得上出学来,跳出农门” 。家长更渴望自己的孩子学业优秀,有更好的发展,因此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为唯一的评判指标。父母重教不会教,造成他们知、情、意、行的错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重视孩子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函授式”家长学校办学为家庭教育找到突破口
    我校在家长学校办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取得了“函授式家长学校”办学的不少经验。
    (一)突出函授学校特点,努力创新教学模式
    一是实行“农闲为主、农忙为辅;分散为主、集中为辅;家校结合、送教到家”的教学方式。春种秋收,农事有时。针对农村这一特点,学校采取农忙时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学习为主,农闲时以函授学校为阵地集中面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学校以学生班级为家长学校编班,实行学生入校,家长入学。集中到校学习基本上安排在农历正月(春季田地管理前以及外出务工未走之前)、三月(麦收前)、五月(三夏大忙之后),八月(秋收后)十月(冬闲时节)腊月、(外出务工回家过春节); 在农忙时节家长很难集中学习,学校编写家教简报、家长作业由学生带回督促家长利用空闲自学。达到农村家长“学完家教忙农活、学习生产两不误”的效果。二是坚持“一年强化结业、逐年深化毕业”的办学制度。即学校开学后,家长随孩子入学,强化培训一年后达到标准的,学校颁发结业证。
    (二)针对农村家长实际,建立多类型服务机制
    一是分班设点、跟踪服务。学校把函授学员按其孩子所在的班级分成班,指定学生的班主任为家长学员的班主任,以班为单位进行质量分析和总结评比。班主任老师分时段的到各学习点进行辅导,既传授家教知识,又及时交换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和家长沟通,使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紧密结合。对一些外出务工家长我们进行了特殊个案跟踪,利用开办“务工学员农忙返乡特殊班,和爷爷、奶奶强化班”的对接,覆盖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脱节。二是开放接待、咨询服务。为了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学校因势利导,实行开发接待。一方面向学员开放学校图书室,另一方面在家长函授学校办公室设置咨询处,安排老师轮流值日,随时接待学员咨询。
    (三)适应农村家长需求,用好教育部家教教材《家庭教育》,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针对农村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心或是无力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问题,学校将提高农村家长科学教子方法和提高家长素质相结合,活学活用《家庭教育》,不断丰富教学及教材内容,适应了广大农村家长的需求。除利用好教材之外,学校每月编写一期《家教简报》,作为学校与家联系的重要媒体。在《家教论坛》中,开办礼仪知识、家教经验、名人教子、为人处事、典型介绍、学校管理、家教动态、学校与家长等十多个栏目,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教育观、人才观,探求务实的教子方法,解答教子中的困惑。
    (四)家庭学校密切互动,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发展
    1、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学员名册。利用家长委员会听取家长的意见、愿望和学习需求。举办家庭教育恳谈会,共商学校发展大计。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组织三方代表座谈,各抒己见,增进理解,达成共识。
    2、邀请专家授课,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学校开班期间,聘请从事教育教学研究、青少年心理、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对学生家长集中授课,教给家长有关家教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3、评选优秀家长学员,进行经验交流。在各班推荐的基础上,认真评选出学校优秀学生家长,召开专门会议,为其颁发证书,进行表彰。
    4、邀请优秀家长学员,畅谈家庭教育。我们根据家长学校的实际,请优秀家长返校谈“我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从学生的角度谈他们所期盼的家庭教育,启发家长们易地而思,具有生动的感染力。
    四、“农村函授式”家长学校办学成效显著
    (一)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1、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捷报频传。多名同学(下转第10页)(上接第18页)被评为兖州市优秀少先队员,在市关工委组织的“三项活动”中我校的范鑫哲、白淑雅等五位五位同学获得优秀奖。在市运动会乒乓球比赛中,刘华昊获第二名。在市经典诵读比赛中,获得集体一等奖,在市科协举办的七巧板科普活动中,我校李凝思、高珺慈、甘海洋或一等奖。
    2、转变学生和家长。通过函授式家长学校教育培训,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育孩子的方法更加合理,能主动和老师沟通,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问题,在家长学校的测试中,家长学员的整体成绩有了很大攀升。调查显示,关心孩子的品德修养的家长比例由实验初的20.37%上升到48.6%;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应该是家庭和学校共同合作的家长比例由实验初的59.3%上升到90.6%;对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关注也由最初的37%上升到74.6%;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二)教师、家长的素养大步提高,教育正逐步形成合力
    1、授课老师都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撰写了许多关于家庭教育的优秀文章,多篇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为改进下一步的教学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
    2、通过培训家长的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有25%的农村家庭通过学习正向“学习型家庭”转变。家长学校开课时,很多家长能够就新出现的问题提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对策,不再单单依靠老师的帮助。
    3、函授式家长学校的创办可谓互利共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培训家长,也让家长监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目前,全体教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学生模范遵守《小学生守则》,刻苦学习、健康成长。学生都向着“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少年”的目标发展。
    (三)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 “学风”
    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能够健康成长,积极学习,形成优良稳定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形成了文明、积极向上的校风, 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当然,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学校教育问题、家庭教育问题也以不可预见的方式凸显出来,希望我们的农村函授式家长学校的办学之路能为家长素质的提升拨亮一点微光,也希望在全民都在关注农民生存问题、农民经济问题的同时更多的来关注、关心我们农村的孩子,他们的教育出路在哪里?

     

    点击次数:157  发布日期:2013/8/25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