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子敏 论课堂小组间的合作学习
论课堂小组间的合作学习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宝轮一小 付子敏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之一,是当今课堂生本教学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与特征,在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并凸显其优良效果。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合作交流许多时间局限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东西。其主要表现在于: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合作学习的内容探讨价值不强。
因此,怎样有效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是一线教师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开放分组,多向交流
小组的组成应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组长可以由组员轮流担任。
二、科学操控
1、创设学习情境。设计一个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展开合作研讨的活动情境,以此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产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心理需要。
2、明确合作学习任务。这一步就是让学生明确即将进行的合作学习将围绕着什么主题进行,合作学习将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最后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等问题,以此为后面的合作探究作出正确的目标导向。
3、激发兴趣,合作探究。 明确学习任务以后,教师应立即组织学生围绕活动主题展开合作探究。例如:在教学《物体分类》时教师提出要求:先把各个小组带来的物体放在一起,然后想一想,看怎样分类,为什么?学生们看着那么多的物体,他们的学习兴趣盎然,便会积极发表意见,有的说,可以按形状的不同来分;有的说,可以按颜色的不同来分;有的说可以按大小不同来分;还有的说,可以按新旧不同来分;……这样合作学习的作用就得到最佳体现。
4、评价与反思。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及时指导搜集信息发现问题,引导全体学生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结果、学习效果作出评价,让学生参照他人的学习情况将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三、关注过程
1、让更多学生表现自我、体验成功。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关注学习有困难、默默不语的学生,让他们在老师与同伴的帮助鼓励下,积极地在合作学习中表现自我,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2、注重效度。不少教师只要一提到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想到的就是座位方式的改变。如果问及为什么要改变座位方式,却说不出很充分的理由。因此,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课,虽有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几个人一组围座一起,事实上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既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也未曾注意让小组中每个成员机会均等的参与。为了避免一部分学生因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而处于“旁观”、“旁听”的地位,我们就应该恰当地采用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教师应及时巡视、观察,特别要注意是否全体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他们的交流探讨是否达到一定的目的,教师都要了如指掌。
3、教给方法。用,课前要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准备:(1)为什么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4)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如果这样做课前准备,小组学习的效率便会大大提高。
4、注重常态。(1)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 2 )让学生学会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3 )要让所有的人积极参与,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
5、优化竞争。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多采用竞赛方式,对于发挥学生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小组与小组间的竞争,更能促使小组成员相互团结,使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发挥出来。
总之,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非轻而易举,它需要教师课前“用心备课”,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资源作深入细致的分析,把问题情境、自主学习、协作环境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通过组内交流,把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的方法转化为共有的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发展,只有这样小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