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贵银 关于小学中国画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学中国画教学的几点思考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嘉陵小学  杜贵银  
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中国画教学多以言传身教,学生临摹范画,或是教师先画,学生再来绘画的方式进行,这样的结果,及至一节课结束,全班一个模样,国画的吸引力和笔墨趣味很难得以体现;若再以是否靠近范画形式为唯一评价标准,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体悟,从某种程度则可言之为失败。有鉴于此,思考当今中国画教学,特别是小学启蒙阶段的中国画教学,首先便对中国画教育者提出了更为迫切而更高的要求。在此,笔者结合多年来中国画实践教学实践,有如下思考:
一、重视兴趣培养,让学生从笔墨游戏中感知认识中国画的独特韵味
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可见,兴趣是一切学习者的最好的老师,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因其心理发展特点,这一因兴趣而产生良好学习状态的教学显性优势尤其突出。从中国画的工具特点,特别是单纯水墨,不着色调的水墨作品而言,其酣畅淋漓,自然晕化,仿若天成的视觉效果极易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建立于中国画笔墨特点上的游戏可采用涂画墨块,以水墨互破等形成独特的水墨肌理,以此为材料进行汉字剪贴,物体形状剪刻,花瓶图案的偶然性表现等都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立足生活,拓宽中国画表现对象范围,丰富、充实教学内容
写生作为绘画艺术的基本能力,在中国画教学中更是一项基本功。在中国画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写生,善于写生,写生的对象可以生活周边环境、自然风貌、建筑楼群为主。在写生之始,可明确写生对象单纯化,简单化;写生的工具以毛笔的方式,会让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成就感。依托写生练习,可以让孩子更为深刻理解历代中国画家在写生中感悟生活,创造具有生命活力,经久不衰艺术作品的艺术创作品质。同时,在写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还会逐渐自觉形成整体把握能力,学会观察物象,学会取舍,掌握中国画的构图能力,并为今后对中国画章法的进一步理解起到积极作用。
三、借鉴前人优秀中国画范例,依托现代多媒体技术,以更为直观的视听形式来体验、感知、表现中国画独特意境
中国画繁衍发展在每一个时代都产生了大师级人物,远者若北宋张择端,其《清明上河图》长卷以人物描绘众多,景象交错复杂,情节跌宕起伏而闻名于世;近者若齐白石,其所绘虾米、螃蟹、草虫无不生动有趣,栩栩如生……
借助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可以让众多的大师作品走进课堂,在国画的学习路上成为孩子学习的宝贵资源。同时,借助欣赏以中国画形象而制作出的水墨动画片更是能在带给孩子极大兴趣的时候,帮助他们更加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情趣魅力和独特审美艺术价值。中国画电影《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牧笛》等堪为小学国画启蒙阶段的优秀视觉作品范例。
四、尝试采用新的工具,增强中国画教学中的视觉表现效果
纵观东西方美术发展史,一直以来都注重在工具和技术层面入手,尝试获得新的表现效果是美术工作者的一个长期创新工作。同样,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前辈大师非常注重工具毛笔,宣纸等的工艺改造。在现代的国画发展中,林风眠先生借用了西方油画的很多技巧,让画面形成了更为丰富的层次和艺术感觉。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树叶拓印制造肌理效果;利用油画棒或水粉在画面的特定部位,若表现墙壁皴裂等都是常见的丰富中国画画面内容的操作方式。
五、注重从中国诗词歌赋中寻求意境之美,提升中国画文化承载内涵
苏轼有言,“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此言正是道出了在中国画中的诗词意境和画面的高度吻合。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承继、演变中,注重了民族文化的综合和意蕴体现,即便是吸收了国外其他画种的表现技法,但其文化内涵依然保存了“诗词意境”的审美特征。因此,在小学国画教学中,要有意而为之,让孩子通过诗词阅读来在头脑中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意象来,同时将这种意象通过中国画的独特形式来加以表现,虽然这种表现在技法层面上尚具有稚嫩的笔触和单纯的痕印。
六、注重中国画相关艺术门类的了解,触类旁通,形成大中国画教育观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中国画的教学中教育者要善于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注重从小对孩子进行与中国画相关的艺术门类引导,即便这种引导是较浅层次的,也要力争让孩子尽早认识。书画同源,书法的认识对于国画教学具有极大的益处。在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善于从书法中梳理出笔墨线条的质感,即便是小小的一点感受,对于学生也是大有裨益;在中国印章艺术的疏密变化间,理解“疏处跑马,密不透风”的艺术特点,也会让学生在方寸之间的感知中,增强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细微处的体现达到更深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