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顺兰 生活 生本 生命
生活 生本 生命
——浅谈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三原色”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中心小学 何顺兰
内容摘要:
写作能力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能力,是他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作文的本质,认识作文教学的本质,才能抓住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三原色”,让作文教学绽放绚丽的色彩。本文笔者以自己的教学经历,阐述如何用好“生活”、“生本和“生命”这作文“三原色”,倡导在作文的教学中,用好“生活”之源,把准“生本”之关键,借助生命张力,教人教文,教写文教做人,让学生纯真的童年,以生命之本色化为“清水出芙蓉”般的绿色文笔,演绎勃勃生机,绽放真文精彩。
关键词:
小学生 写作 生活 生本 生命
写作能力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能力,是他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能力。换言之,写作能力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自然,我们就不能只是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定论来界定作文教学,应该把它放在素质教学的高度去审视,去研究,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作文的本质,认识作文教学的本质,才能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三原色”,让作文教学绽放绚丽的色彩。
一、生活是泉源
“生活犹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这一点很好理解。但是学生生活,我们老师难以把握。这就给我们作文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丰盈学生的生活?如何让学生懂得关注生活,捕捉生活?这需要我们开放作文课堂,让作文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
(一)让作文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
记得我在指导六年级学生写上册第一单元的作文时,为了让孩子们顺利写作,我把他们带到了学校的运动场,开展“我与动(植)物相约在秋季”的活动。
那天,秋雨过后的空气特别清爽,运动场四周的树木如雨后欢悦,显得特别精神。树荫下,小动物们都开始了自己的活动,蚂蚱蹦跳,蚂蚁瞎逛,蜘蛛织网,更多的是一些不知名的小动物在潮湿的落叶下嬉戏……我要求孩子们找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或植物,并给自己起一个有趣的动物或植物的名字,然后与自己的动物或植物伙伴一起游历。这时,孩子们好像回到了幼儿时期,一下子兴奋起来,有的甚至疯狂起来。30分钟后,我组织同学们分小组互相分享自己的游历,同学们不吐不快的热情让人欲罢不能。第二节课,我让同学们以“我与 相约在秋季”为题写一篇文章,虽然我没有做任何的指导,但绝大多数同学稚笔生趣,写下一篇篇充满想象、稚气四溢的趣文。
不难看出,溪流昼夜不息,只因泉源汩汩不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作文课堂走出教室,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学生的作文之路就会别有一番洞天。
(二) 把学生的生活在课堂回放
“小学生写自己经历过的,总会给你带来惊喜。当然,不是每一节作文课都可以离开教室,或适合离开教室。”这样的感叹正是我们语文教师犯难的问题。
其实,一张照片,可以记录让人回味的瞬间;一段视频,更可再现历史。在当今的数码时代,留下一张照片,录一段视频并不是一件难事。因此,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借助相片和视频,把自己的生活点滴记录下来,利用这些生活点滴,让课堂与他们的生活相融。
例如,为了让孩子学习“以小见大”这种表达手法,课前,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细节拍录下来,上存到班级博客。我对学生上存的照片和视频作了分类。课上,我把课堂设在多媒体教室,让孩子们分组分享自己照片和视频的生活。
我发现,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总是如此津津乐道,都能滔滔不绝。但是,他们盘点生活碎片暴露了“流水账”问题。于是,我就借助一位同学“唉,我差点没迟到”的相片,引导学生取舍生活碎片。首先,让这位同学讲述从起床到回到教师门口这一段时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等等,他全盘托出,然后让学生和这位同学一起捕捉对他心里冲击最大的那一刻——发现上课时间快到后自己如何的匆忙,让大家体会时间是多么宝贵,懂得责任在身,任性就会误大事的道理,然后我借题发挥,强调“以小见大”的原则和方法问题。两大原则:一是事情要小;二是问题要大。三大方法:一是盘点生活;二是叩问心灵;三是问根寻源。
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再次依靠照片与视频审视自己的生活,提炼出写作的素材,半个小时后,相当部分的同学都完成了一篇有骨有肉的文章。
诚然,让生活在课堂回放,除了借助照片和视频,还可以通过生活情景再现,日记展示等方式,只要能够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作文就会水到渠成。
二、生本是关键
众所周知,生本就是以生为本。对于作文课而言,生本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大胆的张扬自己的个性。
(一)激发学生写作激情
作文一贯以来都被学生视为“烦心事”,作文教学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大难”。如何化难为易,化烦为趣?第斯多惠说:“凡是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主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把作文变为游戏,不就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了吗?我常这样想。
两年前,接教四年级语文,我想,这班四年级的孩子有时间磨练,于是我开始尝试——“玩作文”。“玩作文”实践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玩词语。如果把文章比作高楼大厦,那么词语就是砖块瓦片和石砾。要想写出好文章,得从词汇的“零存”开始。汉语的词汇丰富多彩,如贝壳,让你感觉美不胜收。因此,我根据各类词汇的特点,组织各种游戏活动:根据语气词(如啊、呀、唉、嗯等)情感真切的特点,我组织同学们玩“看表情,套语气”游戏;根据各种叠词的不同形式,组织开展“拍一拍,叠一叠”的游戏,让孩子们对拍一下掌,轮说一叠词;根据成语的结构特点,开展成语接龙等游戏活动;根据描写人物一类的词语(包括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等)的特点,我开展看图说词、听音说词、看表演说词等活动。凡此种种的游戏活动,孩子们总会乐此不疲。可见,玩中乐,乐中学,学而成长,这是孩子们最渴望的学习方式。
第二阶段是玩语言。有人认为语言就是一种交际工具,有人认为语言的内涵超越了工具的范畴。的确,汉语言博大精深,其灵动的句式、委婉的修辞和深刻的内涵等等,对于小学生来说,可有神乎其神,深不可解之感。然而,文章正是这样精妙的语言才显示出其审美和现实价值所在,也正是因为语言的而这些特点,使我们的小学生难以驾驭。为了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我让他们玩起语言来。例如语言万花筒游戏、语言大变身游戏、对对子游戏和名句猜猜猜游戏等等,通过这些游戏,让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同时,感悟语言的魅力,提高语言的驾驭能力。
第三阶段是玩文章。这是最重要的阶段,从孩子们升上五年级开始,我就带领孩子们玩文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互画文章。即把心中的想说的画出来,让同学猜说文章。
2.共演文章。即分成几个学习组,合作编演情景剧。
3.眼力作文。呈现情境,描摹情境。
4.接龙作文。即即席命题,小组讨论5分钟左右,共同以接龙的形式完成文章。
以上的游戏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但由于融入了玩的成分,引入了激励性的元素,借助了团队的力量,大大消除了学生孤军作文的恐惧感,学生展现的是竭尽所能、团结协助和努力克难的勇气和智慧。尤其是接力作文,要求孩子们在短时内合作完成一篇命题作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是,孩子们似乎浑然不知其难。当看到孩子们在同伴被卡之时,勇接话茬,让人顿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释然。他们倾听同学发言的专注,默契合作的劲头,不甘后人的勇气,轻易让人感动落泪。
(二) 激励学生张扬个性
张扬个性是作文的最大价值。因此,全国创新作文大赛评分标准就以“个性”作文创新的标杆。然而,我们学生的作文中千人一面,文假话空的想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恐怕与我们老师指导不无关系。
我们的老师担心孩子们不会写,什么例文引路,范文示范,下水文参照,设法为学生作文保驾华航。但是,模仿能力特强的孩子们仿尽真迹,以为十拿九稳,殊不知犯下弥天大错——失去自我。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写真实,说真话,吐真情。
因此,在一节借班上课的作文研讨课上,执教老师强调学生作文的“自主”“真实”和“创新”,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的指导下自行作文《我的世界我做主》,20分钟后,学生展示作品,教师发现,相当部分同学都写当爸爸妈妈不在家而自己做家务。老师询问孩子们:“你们怎么都有这样的经历?”他们异口同声说:“因为老师曾给了这样的一篇文章我们看。”天啊!听课的老师目瞪口呆。执教老师灵机一动,说:“这是老师小时候的事。你有与老师不同的经历吗?有在困难面前自己克服,在选择面前自己做决定吗?能自己克服困难、能自己作正确选择的孩子才是最能干的。谁是最能干的孩子?”孩子们一下子活跃起来,争先恐后的抢着发言,于是,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对说真话的孩子大加表扬。就这样,“说真话、写真事,表真情”的文品种子就悄然深埋孩子的心灵深处。
案例告诉我们:作文教学适宜先写后导,以促学生养成独立作文的习惯;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解放学生的创新思维;作文教学需要有力的鼓励,增强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信心。
三、生命是灵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写作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诗外”是一个宽阔的领域,是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认识,对生命的珍视和勉励。可见,作文因生活而生,更因生命而闪亮。因此,作文应为生命服务,为学生的生命服务。
(一)关注内涵
文即人。文有其外表(形式)和内涵。美更在乎内涵。学生的“诗外”,尤其是他对生活的体验,对生命的认识,直接影响了“文”的境界。然而,如今我们的学生在作文中就往往出现为文而文,究竟为何写成此文,可能只有一个答案:因为老师要我写,这是任务。如此任务式成文,难免写成一堆文字垃圾。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教写文就应先教做人。记得在本学期的一次单元检测中,要求学生以“真没想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正时籍圣诞,一位男孩子就选取了爸爸妈妈在百忙中为他准备圣诞礼物,这让他意想不到。想当然的话,我们为男孩子的文章选材与时俱进而叫好。但是,行文至高潮处,学生笔峰一转,写到:“我迫不及待打开那精美的盒子,一看,原来是一个练习本。唉!我真没想到,爸妈竟送我这不堪的礼物。”多么令人心痛的败笔!败在哪?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懂感恩、厌学怕学的孩子。尽管行文流畅,语言通顺,感情真挚,然而,他那任性、厌学,不懂感恩这样的公子哥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无魂之躯彷如横尸走肉,何来生命张力可言?看文即看人,能给他高分吗?
因此,课标强调的目标之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作文教学中当以“灵魂”视之。
(二)解码生命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未懂什么生命的的真谛。感悟生命恰恰是提高学做能力的命脉。因此,在作文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命。看到书桌,我们要领悟其任劳任怨;看到菊花,我们感受那份坚贞;尝试钓鱼,我们要知道坚持不懈;解决难题,我们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真理……只有这样,文章的立意才深刻,文章才有生命的张力。
正所谓“语文教学千古事,得失成败寸心知”。教无定法,在作文的教学中,只要我们用好“生活”之源,把准“生本”之关键,借助生命感悟,教人教文,教写文教做人,学生纯真的心灵,稚嫩的生命本色定能化为“清水出芙蓉”般的绿色文笔,演绎勃勃生机,绽放真文精彩!
参考文献:
1.童化:守望精神意义的童年[j].作文教学研究.吴勇.2007(1).
2.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 2009(4)
3.小学课程标准. 2012年版
4. 作文成功之路: 中.冯志学.2014年0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