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燕 浅谈农村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构建
浅谈农村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构建
陕西省定边县第六中学 王飞燕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英语课程教学要以文本知识为前提,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主要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用英语语言思维将基础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浅谈如何构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 高效课堂 建议
根据新课改的这些新理念,初中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编者意图重在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运用,提倡任务型教学,与以往的老教材相比,初中人教版教材具有贴近生活的实际性、语言教学的综合性、学习内容的任务性三大特征。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的转变
根据人教版新目标教材的特征,不难看出,提高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效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基础,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社交能力。那么,教师在实际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到底面临哪些教学上的转变呢?
第一、现在所使用的初中英语教材和以往教材相比难度较大,词汇量大,内容较多,这是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面临的客观难题。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小学阶段英语不被重视,学习的英语词汇和语句等都比较简单,在进入七年级后面对词汇量的剧增,很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
第二、学生习惯了过去老师讲台教课,自己在台下学习和模仿的模式,对于老师在课堂上安排的一些小活动缺乏积极主动参与性,老师很难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造成有些课堂教学的情景教学难以进行。
第三、一部分教师面对新的教学改革,从观念上没有根本转变,教学方法手段陈旧,仍然使用我讲你听的老方法,在教学设计中情景创设的环节少甚至省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方式不够多样等。
二、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教学
由于初中英语新教材与小学教材的在语法和词汇上衔接不好,加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心里负担,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初期,首要的是要尽快填平和补充英语基础,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面着手:
首先,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发言和提问,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常言道,兴趣是学习语言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通过语言,音调,表情,动作和神态等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感。要经常使用激励性语言。
然后,要学习音标,纠正发音。因学生来自农村,且在小学阶段英语学习不被重视,大多数学生没有音标基础,只学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当遇到新单词时就束手无策,所以在初中英语学习的初期,帮助学生克服哑巴英语非常有必要,为此,老师应该通过单词读音归类,音标接龙等形式来激活课堂,帮助学生学习音标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最后,指导方法,帮助学生强记单词,尽快增加词汇量。
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①从语音入手,特别是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要反复讲,例如ea字母组合可以读i:有teach,meat,cheap等词,同时也可以读e,有head,bread等词。②从词性转化入手,许多英语有多个词性,由于句法功能不同,因而用法也不同,例如在you should study hard.一句中,hard是副词,在What a hard seat.一句中,hard是一个形容词。⑨从词汇方面增加词汇量,如friend~friendly-friendship,朋友.友好的.友谊④从同义词的角度增加学生词汇的联想记忆,如fast-quick-hurry,都有快的意思。
(二)情景教学,创设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鼓励学生进行语言交际
例如Unit 1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的教学中,老师如果创设真实的看病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在熟读文本后,熟练地使用“What ‘s the matter?”,“I have a headache”,“When did it start?”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互动能力,也能让学生感受实际生活的语言交流.
(三)注重生活实际,合理布置学生课后的学习任务
例如在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的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放学后自己设置场景,询问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联系生活实际,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印象,更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结语
新课程英语教学的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深入研究文本资源,同时也要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进行指导,并将文本知识开放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时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马新国,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导读与教学实施。北京理工大学出 版社2012(06)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 教育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