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陈春燕 时代呼唤全民阅读之思考

    时代呼唤全民阅读之思考
    325800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第五小学 陈春燕
    2014年世界读书日前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回信,肯定创建24小时不打烊书店这一创意,指出这是对“全民阅读”活动的生动践行,希望三联韬奋书店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
    面对当下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对阅读的冲击,如何强调阅读的价值与意义,都不为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有共同价值共同语言。
    近年来,我国推动全民阅读的进程轰轰烈烈,各地区、各部门和相关机构取得了相当成绩。如2014年底,江苏省和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开风气之先,分别通过了促进全民阅读的条例,为如何通过立法推动阅读做出了示范,树立了标杆,也为全国的阅读立法开了一个好头。
    但现有情况,距离全民阅读的理想仍有较大距离。阅读作为一项精神工程,必须常抓不懈,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设立国家阅读节作为一种推动阅读的强力措施,在当下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从民族来看,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树立需具体的措施进行更好的推动。
    文化是民族不亡之魂,价值观是社会和谐之基。无论是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目前因为缺少富有内涵的推广措施,而在很多地方形成了抄写、背诵等简单片面甚至粗暴的学习方式,不仅不利于文化的学习、价值观的形成,反倒有可能造成人们的逆反心理。在这两项工作上,阅读是不可或缺的办法,而阅读节是无声引领、易于接受的措施。
    (二)从经济来看,新常态下尤其需要加强精神的引领与文化的建设。
    经济新常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我们需要将人们长期以来更多是对外在的物质的关注,引导到对内在的精神的渴求,才能收获新幸福。阅读是更新与提升精神状态的捷径,节日则是最短时间内能够最大范围、最快速度地重振群体精神状态的办法,节日需求通常会引发购买行为,还可以促进人们消费,拉动经济。
    (三)从机构来看,日常工作需要更多着力点来有力推动。
    阅读推广工作是一件所需时间长、结果见效慢的文化工作。工作中,必须要依靠着更多抓手,才能简单高效地开展活动,才能保证阅读推动的可持续性。设立国家阅读节,正是为具体工作提供着力点的最简便易行但高效长效的一种方法。
    (四)从个体来看,心灵的复苏和成长需要仪式来唤醒与滋养。
    阅读是最简便的教育,对每个人心灵的成长会产生积极影响。但阅读也是最容易被遗忘,尤其在电视、电脑、手机的冲击下,浅阅读流行,真正对经典的啃读形成对信息的整合的有效阅读,却日益式微。
    阅读节作为仪式的一种,把孔子诞辰日作为国家阅读节,将是中国独有的精神仪式,会给人们的心灵进行冲击。形式关乎外在,仪式源自生命。中国阅读节更容易在个体生命的成长中形成节点,对濒临麻木的心灵会是一种强有力的警示与唤醒,对渴望成长的心灵有着从群体对个体的激发和滋养作用。
    所以,在人均阅读水平迄今远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现实背景下,我们仍然需要重视阅读问题,在全民阅读的推动工作逐渐风生水起的基础上,我们更加需要重视阅读节的问题。
    《劝学诗》曾言:“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古往今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曾被多少读书之人奉为圭臬,“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的佳境,又曾让多少文人墨客心驰神往。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一直是从白丁走向鸿儒的修身之道,从平庸走向优秀的人生明路,从失意走向得志的不二选择。
    然而如今,这种以书为友、以书为伴,“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传统观念却在悄然改变。在浮华满目、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内心也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失去“十年寒窗无人问”的耐心定力,取而代之的是“一夜暴富天下知”的黄粱美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读书箴言嗤之以鼻,取而代之的是“啃老拼爹”的大肆炫富、相互攀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远离书籍、疏于写作、懒于思考,取而代之的是在官场、职场、酒场、商场之间来回周旋,应酬交际。
    当人们逐渐习惯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却无暇顾及精神食粮的补给,就开始变得安逸、消沉,一些问题和矛盾也随之而来。一些精神领地荒芜的人开始缺失信仰、缺乏修养、缺少内涵,这样很容易在快速变革的时代迷失自己,在物质膨胀的时代放纵自己,在矛盾丛生的时代纠结自己,在道德滑坡的时代伪装自己。虽然物质世界的羽翼在不断丰满,但永远掩盖不了精神世界的一片空白。长此以往,对一个人而言,是一种堕落;对一个国家而言,是一种倒退;对一个民族而言,是一种灾难。
    对此,就迫切需要“全民阅读”时代的回归,抑或说兴起。高尔基曾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点亮心灵,阅读成就梦想;书山没有终点,阅读不分国界。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李克强总理复信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肯定了他们“创建24小时不打烊书店”的创意,并期望他们“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让更多的人从知识中汲取力量。”可谓言辞恳切,意味深长。从教育引导的层面而言,这体现了政府部门鼓励回归理性、注重思考、砥砺品格的一种文化引导趋势,是对构筑“全民阅读”时代的一种提倡,一种褒奖,一种呼吁。而从未来发展的角度而言,则体现了政府部门对努力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不懈努力,是着眼长远、立足全局,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民族负责的明智之举和长远之计。
    时代的变革呼唤“全民阅读”积累知识的力量,文化的传承需要“全民阅读”汲取书籍的营养,民族的复兴亟待“全民阅读”构筑精神的高地。“全民阅读”时代的回归和兴起,需要一个又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韬奋书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积淀,需要一个又一个灯光不眠的“深夜书房”。这些“精神地标”的崛起,可以给那些奔波劳碌、身心俱疲的人们一个停泊心灵的“避风港”,可以给那些忙于生计、疏于思考的人们一个充实头脑的“加油站”,可以给那些一味向前冲、无暇回头看的人们一个克己省身的“纯净地”。从而,让停摆的大脑转动起来,让呆滞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蒙尘的心灵清澈起来。
    勤读书是一种态度,善读书是一种睿智,好读书是一种心境。时常走进书店,翻一翻、看一看、读一读散着淡淡墨香的“有字书”,才能在解读社会这本“无字书”时,不至于彷徨无措,不至于胸无点墨,不至于泪流满面。

     

    点击次数:39  发布日期:2015/7/23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