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丽 从“教”书到“育”人
从“教”书到“育”人
---浅谈导师制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尝试
浙江省温州市第五十一中学 陈艳丽
摘要:实践证明,导师制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地理教师,笔者认为将“导师制”运用于地理教学,将对地理学科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实例浅谈导师制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尝试及反思。
关键词:导师制 地理 尝试
一. 导师制的提出
许多教师常常把教育和教学混为一谈,认为灌输学科知识等同于教育,他们的教学目标极为明确:考什么就教什么。考试之外的东西,学生无须关注和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往往被视为知识容器,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遭到压抑,甚至对知识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的产生漠视和敌意。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既关注教学的显性价值也就是知识目标的达成,也关注教学过程中那些隐蔽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尊重学生的多元表达,呵护学生对于权威观点的挑战精神。
那么如何从教学走向真正的教育?改革开放后,教育界不断反思教育中的问题,并尝试新的改革,在中学实施导师制的问题逐步受到关注。目前,我国一些中学开始试行导师制,比如深圳市深圳中学、南京一中等,各校实施的导师制各有特色。实践证明,导师制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笔者意识到如果将“导师制”运用于地理学科教学,实施因材施教,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将对地理学科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将导师制应用到地理学科的教学中,真正实现从 “教”书到“育”人?笔者在地理教学中尝试运用导师制。
二.导师制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尝试
就地理学科而言,新课标要求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对发现的问题加以解释说明,并指导实际。地理实践活动的种类很多,如天文气象观测、调查、模拟实验等。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阶段的中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时期,对于开展这些实践活动积极性高。而开展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因自身知识不足而需要教师的指导。另外,我国中学班级规模过大,,教师对大多数学生只能按照假想中的平均水平进行教学和管理,致使班里出现众多的“灰色儿童”,进而导致很多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而实行导师制,教师便有时间和精力因材施教。笔者所在的学校并未实施导师制,但是笔者尝试将导师制运用在地理教学中,以下是笔者将导师制运用到地理教学中的尝试:
案例一: 创设地理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环境
在导师制下的地理学科学习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以地理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综合性学习。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和途径;而学生则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笔者曾在讲授必修二《工业转移》这一块知识时,学生甲家里是开办皮革厂的,与该生沟通时,学生甲反映近几年来受环境、生产成本等方面影响,温州许多人造革工厂也在进行产业转移。该生对此内容兴趣较浓,与笔者探讨温州皮革产业的未来,发展基于此,笔者巧妙的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确定一课题 《期待华丽转身-----温州皮革加工业的产业升级之路》。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联系了产业的区位因素、产业转移、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有助于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对于从哪些方面调查无从下手,笔者与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学生从“温州的皮革业发展状况如何?转移的状况如何?未转移的企业如何发展?温州皮革企业如何进行产业升级”等方面进行调查。笔者组织学生成立课题组,利用假期在温州市某皮革工业区做了较为充分的调查。调查发现,温州的一部分人造革工厂转移的原因一方面是政府的环境监察的力度增大,另外一方面是生产成本的增加。而那些经营得如火如荼的工厂不断地将工厂进行转型升级,改变工艺提高技术让污染降到最低且制成客户满意的产品。学生在研究了这个课题之后谈体会说,以前我们只口头说说“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现象,现在却看到了“产业转移” 、“产业升级”的实质。
案例二: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探究地理问题
笔者认为,在学生的身边地理的学习素材是相当丰富的,其中有很多学生平时视而不见的而知识价值很大的学习素材,若从熟悉的地理环境入手,学习地理基本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基本原理,使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地理知识的应用就在身边。
瑞安陶山种植甘蔗历史悠久,陶山甘蔗为瑞安市有名的传统特产。学生乙正好是瑞安陶山人,笔者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到当地的甘蔗示范基地附近调查,通过实地采样和访问的形式,对“陶山之貌”甘蔗进行深入了解。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与学生乙通过邮件、QQ等方式进行沟通,协调研究的方法和内容,最终商定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进行调查。这个研究过程中联系了农业的区位因素、商业网点布局、自然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学生乙通过调查对陶山甘蔗的生产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进一步其加深对农业区位因素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学生在调查后与笔者沟通说到,要想促进陶山甘蔗的发展,我们还需继续努力。笔者问学生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学生谈到:“种植户方面应加大资金、技术等投入,形成集聚效应,种植出更多的优质甘蔗。同时,改变商业组织形式,扩大销售范围。树立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政府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不断完善交通网络。”由此反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很好的掌握了相关的地理知识。
案例三:调动现代技术(如多媒体与互联网)与地理学习相结合
随着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某些软件辅助地理学科的学习。
学生丙与笔者在沟通时表示对于哪些因素会影响火山熔岩流的速度感兴趣。于是乎,笔者提供资料让丙寻找答案。丙在阅读资料时发现,玄武岩岩浆、安山岩岩浆、流纹岩岩浆这三种岩浆中硅的含量与岩浆的黏性以及岩浆的爆发性似乎存在一些关系。笔者建议丙建立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因为是初次进行模拟实验,笔者与学生沟通利用网络寻求帮助,查询国内外有无类似的实验。利用网络,笔者与学生丙建立了一个模拟实验。在寻找实验的材料过程中,学生丙无法定夺,最后在网络中,找到美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类似的实验,其试验中用洗洁精模拟熔岩流,因为洗洁精的黏性正好安山岩岩浆的黏性相近。而氯化钠与硅均为晶体,都会产生结晶反应,因此决定用食盐模拟硅。实验分4次选取,将等量食盐加入洗洁精溶液中。从实验中可以看出随着盐含量的增加,洗洁精的黏性变得越来越稀,而气泡也越来越多,这种气泡的增加可以说明熔岩流的喷发速度加快。究其原因,学生丙与笔者进行沟通,原来是食盐晶核与洗洁精产生反应,在结晶反应中将黏性破坏,黏性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熔岩流的速度。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丙的实验操作能力、对地理的兴趣被大大激发。
三.导师制尝试运用的反思
笔者的首次尝试深刻体会到导师制应用的好处,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笔者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运用的过程中笔者不断反思如何才能将导师制更好的运用在地理学习中。
1. 维持良好的导师关系
导师与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潜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导航者;有利于多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平等相处。通过调查“学生希望和老师保持怎样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学生希望和老师保持良师益友。但是,指导过程中,对学生较抵触的问题不应过于积极,以免引起学生反感。
表2学生希望和老师保持怎样的关系
可以谈心事的良师益友 保持距离,有事才找我 纯粹的教学关系 很亲近,可打成一片 其他
56% 10.8% 5% 24.1% 4.1%
2. 把握好指导的基本原则
为避免导师指导出现偏差,同时促进导师的合理指导,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必须把握好一定的原则:
尊重性原则:导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意愿,主要侧重“导”,指导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确指导的理由,不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
动态性原则:导师要及时、全面地跟踪每个学生,密切关注其发展情况,及时根据情况调整指导内容和指导方式。
协调激励原则:在指导的过程中,出现师生意见分歧时双方应协调。教师应肯定学生的每个小进步,给于鼓励,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教为不教”原则:坚持以上指导原则之外,导师还应以“教为不教”原则为基础,指导中不可越姐代危,阻碍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
3. 选择适当的指导渠道
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进行指导,取得的教育效果将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不然。为此,笔者对所教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如表一):微信、微博、QQ、个别谈话等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渠道,学生最不喜欢的渠道是“家访”。 另外,笔者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问题,不会主动向教师求援,大多数者在教师主动发现后对其进行帮助。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增设沟通渠道。例如专门开设博客、微博等供导师和学生交流。
表一(学生最喜欢导师通过什么渠道指导)(复选答案)
个别谈话 微信 QQ 微博 博客 电话 家访 课堂 课间问候 其他
34.2% 45.1% 37.4% 35.4% 25.6% 25% 6.7% 18.7% 19.6% 4.5%
参考文献:
[1] 唐海燕,实施中学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 沈雪峰,网络环境下高中化学导师制的构建与实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36)
[3] 张艳萍 张静,中学设置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3,(9)
[4] 张政,在中学阶段引入导师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2,(15)
[4] 金娣,中学导师制:教师自主发展的助推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