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敏 探究实验创新 提高实验效果
探究实验创新 提高实验效果
----浅谈NaOH性质实验的改进
福建省漳平教师进修学校 李少敏
摘要:本文结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学科特征,以NaOH性质实验的改进为例,谈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实验创新教学的思路与体会。
关键词:初中化学 实验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2年版)》中指出,让学生了解观察、实验等基本方法,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且具有设计简单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完成一些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NaOH的性质是初中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中常见碱的典型的、代表性的性质,其知识是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是,如何通过对其性质实验的改进,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落实实验教学目标,更能让学生更好掌握其核心知识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且能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探索、乐于思考的思想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就结合NaOH性质实验的改进,谈谈探究实验创新,提高实验效果。
一、实验设计创新,提高实验效果
思路决定行为,思路的改变,则意味着行为的改变,为了使实验更加明显、直观,操作更安全、简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对一些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安全不可靠、实验操作不方便的实验进行改进。
如: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实验,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时,现象不很明显,于是做了如下改进:将试管注入少量水,加热至沸腾,移开火焰,水停止沸腾,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少量,发现溶液又重新沸腾,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水又沸腾了。
再如:做氢氧化钠溶露置空气中易发生潮解时,将氢氧化钠放置于表面皿,效果不明显且要较长时间,若直接放置于虑纸,在较短时间内,虑纸会变湿效果非常明显。
二、实验装置创新,提高实验效果
实验装置的优化与创新,可从原理、思维上进行突破,也可从方法、手段上进行改进,不仅可以从绿色化、提高相对精确性等方面着手,还可从生活化、多元化的角度进行发散,巧妙构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探究NaOH对人的头发的影响的实验时,步骤中有用手拉断头发,感受拉断的难易程度的操作,凭手的感觉很不容易感受力的大小,在这里我改用弹簧秤去拉,做法是把头发的一端打一个节挂在弹簧秤上,另一端绕在手上,观察拉断时所用力的大小,这样不仅易于操作,而且能数字准确记录力的大小,便于比较,结果更有说服力。
再如:NaOH和CO2能否反应,教材是直接给出的,这难以使学生信服,因此很有必要增设。我采用的是“喷泉实验”,如右上图,操作如下:在250 ml圆底烧瓶中先加入约5 gNa2CO3粉末,然后再加入5 ml浓盐酸,使其充分反应生成CO2,然后倒入5-10 ml浓NaOH溶液,迅即塞好带有导管的橡皮塞,晃动烧瓶,使其充分反应,将它倒置在铁圈上,打开导管上的止水夹,可观察到水迅速地进入烧瓶且变为红色,形成美丽的喷泉!学生会立即得出这是CO2反应完的缘故。这时再分析CO2和NaOH的反应及方程式的书写便是水到渠成了,学生也更感兴趣了。
当然在做NaOH和CO2能否反应时还有诸多的方法证明。如何改进可以参照如下图所示:
三、实验过程创新,提高实验效果
有的化学实验过程中,因为操作步骤的不严密,可能导致产生错误的理解,对实验的操作程序及步骤进行改进,使实验过程更加简捷,实验步骤更加合理,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改进一下实验过程。
例如:CO2与Ca(OH)2反应有沉淀生成,而与NaOH反应无现象,那么CO2与NaOH是不是确实发生了反应?对于这种无现象的反应能不能设计出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在此探究活动中,学生设计的众多方案中有这样一例 :由于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将CO2与NaOH反应,在反应后的溶液里滴加HCl,如果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但是对这样的设计方案过程中是否严密的问题,也有人提出了疑问:
因为CO2也能与H2O反应生成H2CO3,同样含有CO32-,怎么知道是Na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还是H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怎么消除H2CO3的影响? 所以将实验过程做了一点改进:先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使H2CO3分解,再滴加HCl。经过改进,这个实验方案变得完整,实验证明,加热后,再滴加HCl,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使实验解除了疑问,排除了干扰,获得了准确的结论。
四、实验药品创新,提高实验效果
对实验所用药品及用量进行改进,使得实验效果更明显,实验的安全性更好,实验可视性更明晰。如在做NaOH溶液与CO2反应时,为了确定CO2确有与NaOH反应,而不是因为CO2溶于水,并与水反应时,我们常做将两瓶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内分别注入等质量的H2O和NaOH溶液作对比实验,通过矿泉水瓶变瘪的程度而判断NaOH溶液确实与CO2发生了反应,但NaOH溶液浓度较低,效果将不明显,故这边NaOH溶液的浓度一定要高,效果才会明显,否则效果不明显。又如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时。我们预测现象:酚酞溶液变红。然而有时我们看到溶液变红后,又变为无色。我们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可能是酚酞变质,或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还有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太大。出现异常现象采取的措施:①取相同一瓶酚酞,滴入另一瓶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酚酞没有变质。②换一瓶酚酞滴入该氢氧化钠溶液,如果溶液变红,就说明是酚酞和氢氧化钠溶液均没变质引起的。③将原氢氧化钠溶液稀释再做实验,滴入原酚酞溶液变红后不会变为无色,就说明开始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太大了。
因此实验过程一定要注意考虑到药品的浓度、药品的纯度、药品的聚集状态、药品的颗粒大小等。因为这些均有可能影响实验的效果,故对每个实验均要认真分析、善于探究找到使实验效果最明显的药品,以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安全性、明显性等。
总之,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学习化学强调从实验入手。化学实验让学生手脑并用,观思结合,使学生从生动的感知形成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回到理性的实践。因此,创新化学实验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还使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断创新与发展的科学方法;创新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
当然,实验的创新思路远不止上文提到的这些,而且在对实验的创新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方法交融并串的综合应用。在针对NaOH性质实验的改进时,我们从NaOH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角度进行改进取到提高实验效果的目标。总之,实验教学的创新,要符合实验教学自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老师要不断学习,钻研,始终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获得有效突破,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作为我们实验创新永恒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