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秦文娟 《阿Q正传》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主题浅论

    《阿Q正传》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主题浅论

    湖北省郧西县城关镇东方小学 秦文娟

    [内容提要]“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进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个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你倒时对得起他们吗?”“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铁屋的希望。”这是鲁迅《呐喊》自序中的一段话,这就颇有几分要求人们起来改变这个万恶不赦的社会现状的意味。小说《阿Q正传》的思想主题就有着要改变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人们思想现状的强烈要求。《阿Q正传》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品,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集中表现出了鲁迅的思想,特别是其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就以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环境、典型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鲁迅不同时期小说思想主题的深广度以及文学自身的社会作用几方面,对小说《阿Q正传》的改造国民性主题作了一此浅论。
    [关键词]改造 国民性主题
    《阿Q正传》作于1921年12月,收入了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呐喊》中,反封建是这本集子的总主题①。阿Q是《阿Q正传》中塑造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典型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小说通过阿Q的遭遇,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小说《阿Q正传》正是作者用来唤醒人们的思想觉悟,批判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产物。《阿Q正传》反映的思想主题空前深广,典型人物阿Q性格的丰富性、普遍性,使其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名篇,世界文宝库中的不朽作品。正如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过“《阿Q正传》是世界的。”②那么小说是如何体现改造国民性思想主题的呢?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系统阐述。
    一、典型的社会环境是厚实的土壤
    典型环境就是环绕典型人物,能够充分深刻地体现一定社会时期的必然发展趋势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特定具体生活环境③。小说中的未庄就是典型人物阿Q的特定具体生活环境,也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浓缩了的典型社会环境。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激起了资产阶级新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民族危机感,产生了以孙中山为核心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之间的较量。而小说中赵太爷、钱太爷就是这种极少数封建地主阶级势力的代表,他们极力的维护着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赵太爷是未庄这个封闭型的封建小王国中的土皇帝,他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对农民实行专制统治和敲骨吸髓的剥削。在小说的第一章里就有“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阿Q姓赵,却没有姓赵的权利,反被赵太爷打了嘴巴。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就更具体的描写了这个土皇帝的威势和贪婪。阿Q向吴妈求爱,而只因吴妈是赵家的佣人,便使吏役地保也不能睡觉,受命连夜赶到土谷祠教训阿Q,说他“简直是造反”,阿Q不仅被赖去了工钱,榨去了破布衫、破棉被、破毡帽,而且“从此不准踏进赵府的门槛”,“吴妈此后倘有不测,惟阿Q是问”。这样一场“恋爱悲剧”致使阿Q在未庄的生计也被断绝了。而对于未庄人的舆论却错在阿Q,赵太爷是不会错的。阿Q被赵太爷打了,却从此又仿佛被大家格外尊敬了。阿Q被枪毙了,“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抢毙便是他坏的证据”。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住,“一个可笑的死囚,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由此可见一种强大的传统意识和社会舆论已尼在封建统治中形成,它完全代替了人们的独立自主的意识。而阿Q就是活在这样的典型的社会环境之中。
    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地主买办阶级所窃取,致使这场革命以失败而告终。小《阿Q正传》中也通过对“革命”的描写,就揭示了其主客观原因。阿Q是赤贫的雇农,无房无地,以帮人打短工为生,“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始终过着被损害侮辱、剥削和压迫的悲惨生活。当辛亥革命到来时,阿Q便有着做革命党的要求。鲁迅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命运,也只能如此。”④对于“革命”,阿Q头脑中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他认为革命就是造反,就是抢东西。把小D、王胡等同一阶层人定为“革命”的对象,分不清敌我。而土谷祠中的革命幻想曲,就充分显露出了他要做革命党的本质要求:报复压迫者,实现自己的物质要求。这种思想中就包含了革命时期农民的狭隘报复、取压迫者而代之的错误观念。
    《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也有着深刻的描写。革命党进县城了,封建势力却毫无动摇。“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只是改了别称了,而且都做了革命党人。在未庄,假洋鬼子却成了革命的风云人物。他还介绍赵秀才参加了革命党人,而他们的革命业绩就是到了静修庵去把尼姑当作清政府给揍了一顿棍子,砸碎了一块龙牌,偷走了一只宣德炉。封建势力成了革命党,而作为封建势力对立面的阿Q要革命而“不准革命”,反被当作抢劫犯送上了“大团圆”之路。 这是阿Q命运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最终命运。一个没有广大农民参加的民主革命,必然是妥协的、不彻底的革命;一个没有依靠核心主力农民群众的革命是换汤不换药最终走向失败的革命。小说通过对阿Q的悲剧命运的描写,客观上深刻的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
    阿Q形象的塑造就是放在了辛亥革命时期这个特定的政治、生活环境里。为改变以阿Q为代表的农民现状,唤醒人们的思想觉悟,改造“国民的劣根性”提供了一个厚实的环境土壤。
    二、作家主观意图的迫切是其根本
    主题是作家在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而显现出的评价和描绘社会生活的中心思想或表达的主要感情。但作品主题表现的深广度是不同的,《阿Q正传》对改造国民性思想主题的表现与鲁迅其他小说比较是不同的,主要是作品反映思想主题的深广度的不同。一是从作品题材来看,《阿Q正传》选择的是重大题材。重大题材即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小说选取的是中国辛亥革命时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革命和变革的题材,它直接动摇的是上层建筑和社会经济基础。而鲁迅其他小说主题的映射面是没有达到这一点的。《狂人日记》暴露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孔乙己》、《白光》揭示了封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药》揭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群众觉悟性的重要性。《呐喊》集中以更多的篇什描写的是农民。写农民物质上的“病苦”,更侧便写农民精神上的“病苦”。如小说《故乡》、《风波》。《彷徨》它继续描写封建主义吃人的悲剧。把小说描写对象转向了“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这些与《阿Q正传》主题表现是不同的。如《祝福》、《离婚》中展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伤逝》中的子君,是只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其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势力的压迫。封建势力视青年自由恋爱为伤风败俗,但小说中主人公信奉的个人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也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彷徨》集中的《在酒楼上》、《孤独者》、《幸福的家庭》等篇揭示了受过近代教育,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资产阶级进步思潮和习惯传统。小说《阿Q正传》塑造的是中国辛亥革命时代典型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它要揭示的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现状问题。上述所列举的小说的思想主题虽然是反封建的,但绝大多数是撷取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一朵小浪花来作为描绘挖掘创作的主题,它反映的思想主题深广度是也有所不同的,要么反映的是一点,要么是一个较大的面。但均不及《阿Q正传》所表现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主题的明显性、紧迫性。二是艺术表现的能力和效果不同。《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广阔,人物阿Q的活动背景放在了中国辛亥革命时代未庄的这一特定政治生活环境中,人物形象丰富,且性格随小说情节发展而呈现出复杂多样性。这也是鲁迅先生其他小说无法达到的。
    三、典型人物性格基本特征是强大的支柱
    典型人物的个性是这个人物区别于其他人物的基本特性,是他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想、理想、愿望、人生态度、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心理结构、情感特点等多种素质的综合体。《阿Q正传》中典型人物阿Q就生活在中国辛亥革命时期未庄的这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受奴役、压迫,是典型的愚昧、麻木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在阿Q的性格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是指人在遇到失败或处于不利的情况下,用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等手段来获取精神上的优胜,掩盖精神上的失败⑤。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表现在妄自尊大、自轻自贱、麻木健忘这些方面。但是在小说中,阿Q的性是十分复杂的,除了精神胜利法之外,还表现在其它许多方面。例如,阿Q有封建保守思想,他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把妇人仅仅看作“传种接代”的工具,还有“男女之大防”、“女人是害人的东西”之类;另外还有盲目的“排斥异端”,一切要合“圣贤圣能”的旧传统等等。阿Q还有一套欺软怕硬来取得实际的胜利的“诀窍”。他向强者“自轻自贱”,不敢抗争,于是向弱者身上发泄自己的怨愤。当辛亥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时,阿Q落后、不觉悟的性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他对革命不理解、分不清敌我。阿Q认为盘辫子就是参加了革命,认为有银挑子就是真正的革命党;他受假洋鬼子的蒙骗而认不清他的真正面目;他把小D等阶级兄弟看成不配革命的“敌人”,以及认为革命党都穿着白盔白甲,“造反”就是抢劫等等。其中最突出的是他认为革命不过跟别人一样拿一点东西。资产阶级革命党不能教育和发动农民,使他们在革命斗争克服落后意识,是阿Q不觉悟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阿Q毕竟是要求革命的农民。阿Q要做革命党,这是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处境所决定的。阿Q要革命、幻想革命的一面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全部性格。在阿Q性格中,既有落后、无知、麻木(包括精神胜利法),还有封建保守,“游手之徒”的习气等,又有勤劳、朴质、要求反抗而找不到正确的反抗道路的一面。这些方面辩证地统一在阿Q身上,但落后、不觉悟是他性格中的基本方面。
    在阿Q性格特征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典型人物身上不仅存在其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所表现出的人物个性,还存在着这个人物性格的普遍性。鲜明、独特的个性构成了典型人物的必要条件,而且个性也与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相联系,体现出一定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阿Q是个个性鲜明的人物,阿Q只有一个,且“阿Q相”却远非一个才有。他的这种普遍性,就在于对深广社会历史内容的巨大概括性,具有超越阶级、民族、时代的普遍意义,是对人类某种共同心理状态的形象体现。为此,典型人物阿Q性格特点的成功塑造,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国人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唤醒人们的觉悟,从而达到改造国民性思想之目的。
    四、文学的社会作用所决定
    文学的社会作用具体表现为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娱乐作用。而它的本质在于它的物殊的审美本质,在于它的审美效果,文学不是直接作用于社会生活,它来源于生活。当它形成文学时反过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心理,通过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而影响社会生活的进程。文学的社会作用是对人的,是人在审美的实践活动而获得的,是人在审美的活动中获得的。从这个层面上看文学本身就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改造作用。
    小说以形象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民众并没有真正理解革命。更重要的是通过阿Q的“革命观”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极为普遍、极为严峻、极为人性的问题:抵制金钱、权力、女人诱惑之艰难。这是人性的弱点,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李自成转战各地,轰轰烈烈进驻北京,最后却由于生活上的腐化奢侈而导致新建政权的短命;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洪秀全就改变了过去艰苦朴素的作风,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开始完全按照封建帝王的规格安排自己的生活,养尊处优,深居简出,远离土卒了。“九千岁”杨秀清也仿效天王建造豪华的东王府,上行下效,生活腐化,最终葬送了来之不易的战果;陈希同、胡长清等一个个高官也无一不是在“金钱、权力、女人”的巨大诱惑面前,显露出了其劣根性,他们的“革命观”实际上与阿Q的“革命观”一样,都是为了“威福、子女、玉帛”,为了完成所谓“大丈夫”的人生追求而导致的人性异化。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体现了深刻的主题,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主题主要从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典型人物阿Q的性格特征反映现实的丰富性、深刻性,鲁迅不同时期小说思想主题反映的深广度以及文学自身的社会功能中表现出现。


    [参考文献]
    [1]:见《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书,武汉大学出版式社1991年。
    [2] 詹瑛《.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 鲁迅.《呐喊》自序[M]∥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 1.
    [4]见《中国现代文学题解》一书,语文出版社1986年10版52面。
    [5]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点击次数:160  发布日期:2015/6/13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