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李宪忠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几点做法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几点做法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大龙乡小学校 李宪忠

    谈起语文,毋庸置疑,人们都会一致认同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语文承载人类文化的精华,它蕴含丰富的情感,充满艺术性,可以说,它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最丰富多彩,最有情感,最有魅力的学科。然而,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业负担的沉重,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淡薄。因为他们无暇咀嚼语文自身的韵味,无暇去拾掇语文那五光十色的彩色贝壳,无暇感受到它的美丽。学生在大量的应试训练、重复性习题演练中,消耗掉他们对语文的兴趣。甚至有些望而生厌了。这些现状与新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误区,恢复其自身魅力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更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得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在语文教学中,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在教材中寻找学生的兴趣点。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媒介之一,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对象,如果学生对教材都失去了兴趣,那么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将不具备基础化、系统化、规范化、生活化,而且这一学科还有可能荒废。所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材中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是很关键的一步。我在教授《第一次真好》,考虑到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因为初一孩子,喜欢这个话题。他们对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去尝试,在点拨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新鲜、刺激,第一次经历让人回味,第一次往往获得人生直接体验等。让学生搜寻自己的记忆,谈出自己的经历过的第一次的感受,学生们兴趣大增,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做饭,第一次帮妈妈做事,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独立坐公交车,第一次放炮,第一次撒谎,第一次自己单独睡觉……。话题放开跃跃欲试,畅所欲言,说的都很尽兴,一改以往课堂的沉闷,我又接着引导,这第一次都给你什么收获了,学生们纷纷讲出,第一次帮妈妈做饭,得到了父母的夸奖很高兴,以后还要多多帮助妈妈做事、多体贴父母。有的谈经历的第一次,使自己懂得了如何面对困难,有说这第一次使自己变的大胆坚强了,有说这第一次使自己懂得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有说这第一次让自己感觉到外面的世界好新鲜,好神奇。我要好好读书要更远大的地方去见世面。这样不仅一节课程内容完成,而且学生们收获颇多,兴趣浓浓。即收获了知识又快乐学生。
    又比如我在教授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学生对儿时玩耍的环境记忆较深,对事物喜欢充满奇特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你童年时最喜欢做什么?喜欢到那里去玩耍,有哪些最有趣的事?哪个最难忘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们一提起孩提时的事,脸上绽满笑意,争先恐后的说:儿时捉鱼摸虾、上树摘果、放牛、爬山、游泳、玩泥巴、踢足球、玩弹弓、跳皮筋、攒口袋……一大堆子的童年往事一股脑全倒出来,说出来后还高兴不已沉浸在儿时的快乐之中。我适时的点拨,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儿时也有一个快乐的天地,我就顺时导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景物描写后,仿佛感觉到:那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好象就在同学们的眼前。那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低吟的油蛉,好象就在同学眼前飞来叫去。捉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好象自己都亲身体验过,学生们大声朗读后充满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更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揭露封建教育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初中课本中选入的篇目较多体裁也不尽相同,而且都是重点讲读课文,主题深刻、语言精练、篇幅较长,如果按照教学常规的,“读—讲—练”的模式,面面俱到地罗列知识,学生会大升厌意,影响教学效果。这堂课的设计,即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整体感悟的教学过程,还顺利的完成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向知识领域开拓、延展。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得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初三有一个单元是“感悟亲情”,在完成课内单元教学后,我适时选择了《我心中的苦菜花》这篇文章,这是一篇感人泪下的文章:妈妈是个又疯又傻的智残人,奶奶让爸爸娶来只是为了传宗接代,我一出生就强行从妈妈怀中抢走,我刚刚记事的时候,不知道亲近她,只知道家人让我象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她,那时我也不懂事,只要妈妈想亲近我,我就非常讨厌她,远远的跑开。被家人发现妈妈亲近我,妈妈常常会遭到奶奶和爸爸的一顿毒打。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感悟到了又傻又脏的妈妈却有着强烈的爱我的心。我开始接近她,为她擦去脸上的污垢,为她梳理蓬乱的头发。每当这时妈妈脸上都会出现孩子般幸福的笑脸。我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孝敬妈妈。但未等我有这个机会,妈妈在遭到爸爸的一顿暴打后(后来知道是为了我上别人家地里去掰玉米,糟蹋了人家的庄稼)凄惨的离开了人世,等我从县城的学校匆匆赶回,妈妈以变成一杯黄土,只有坟前的苦菜花在凄凉孤寂的摇曳。

    针对现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在家里养尊处优,对父母的爱体尝不深,甚至滋生出很多的埋怨,有的还和父母反目成仇,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的恩情冷漠视之。我想有必要选择这样一偏文章趁热打铁,来教育他们,提升他们,让他们明白,母爱是无私的、高尚的、感天动地的。我首先总结了单元学习,强调亲情是我们生命中不可争断的风筝,然后播放了一首阎维文的《母亲》,导入课文。我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学生的双眼早以湿润了。整体感知了课文后,我重点让学生谈一谈,学习这篇文章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很动容,有的谈起了母亲对他的爱;有的谈起了自己不该顶撞母亲;有的谈起了母亲对他无私的爱;有的谈起了自己以后要怎样去爱母亲;有的谈起从现在开始怎样听母亲的话孝敬母亲;有的谈起要好好学习来报答母亲的爱……学生一个个谈起,有的谈着谈着声泪俱下,学生动情地写下了赞美母亲的诗句。又自发的唱起了《感恩的心》。学生感情激发,对母亲的爱无形中得到了升华,让学生深切的体尝到了亲情的份量。课堂小结时,我又趁热打铁,总结到:“母爱是船,也是帆,曾几何时,我们不曾细细体会这份浓浓的爱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不要失去了亲情,才去悔悟这段感情。老师就有这样令人伤心的经历,我出生贫寒,艰难中父母供我完成了学业,读完了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但有了自己的家庭以后,整日忙于工作、自己的小家庭。淡漠了年迈父母的情感,当父母都相继过世,我突然感觉到自己象断了线的风筝,我猛然感觉我再也承载不起这份亲情,我感觉我一无所有,我感觉我失去了整个世界,我负疚,我忏悔,但一切都无济于事。我只能在痛苦、思念、愧疚中煎熬着。同学们,趁你们还拥有这份亲情,爱他们吧!要记住父母无论是温柔的爱,还是严厉甚至是指责和呵斥,你要记住,缘于一个字‘爱’,爱他们吧!孝敬父母也是一种享受。”说到这我也哽咽了,我的话音一止,下面早已是一片呜咽。这堂课的课堂效果达到了高潮,本单元的教学达到了最高境界,收到了最佳效果,学生的情感被全面调动起来了。这以后学生变得更加懂事起来,家长大都和我反映在家里,孩子象变了一个人,不再逆反,任性,学会和父母沟通等。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这一届学生在中考中,我所教的两个教学班超100分的达40多人。

    三.精心设计,突显学科魅力

    初中阶段,古诗文是重要板块之一,初中每册书课内和课外加起来不下十几首,算起来初中四年就有近二百首,古诗文也是中考必要涉及的命题范围。传统教学方式是;读读——翻译-——背诵,学生感觉很乏味,在加上理解起来又有些困难,所以学生兴趣不大。学起来就很费劲。学生常常是记忆繁杂,不注重积累归纳,到用时往往是张冠李戴,不知所云。针对这种情况,在中考复习阶段,根据教材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这一内容,我精心设计个一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首先设计了一段激情导入语:“在密密匝匝的文学林苑中,有一处散发浓郁芳香的花园,那就是古诗苑,这里有浪漫豪气的李白,沉郁幽怨的杜甫,田园风光的孟浩然,悠然自适的陶渊明,豪放洒脱的苏轼,婉约清丽的李清照……一位位道古风长,深邃凝重的先哲。

    这里有春花的艳丽,春柳的轻拂,更有夏荷的清秀,冬雪的潇洒。这里有离情别绪,有朋友间深情厚意。这里舒豪情,诉心曲,展抱负。无所不有。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结识一下那些令我们敬仰先哲,去感悟他们妙笔生花的美丽。大家愿意吗?”学生的感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齐声喊:“愿意!”我赶快趁热打铁,引入第一个问题?在众多古诗中你最喜欢哪一首?你最喜欢的名诗句是 哪一句?你最喜欢那位诗人啊?学生搜寻记忆,纷纷道来,一首首古诗,一句句名句,一位位令他们喜欢的诗人脱口而出。紧接着我又出示第二问题—抢答对诗。把学过的古诗的上半就句或下半句通过大屏幕打出来,以小组形式抢答,评出优胜者,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回答,这一环节结束了,学生还感到余兴未尽。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愉快的进行下一个环节——共品古诗,让学生分类归纳回答出:写雪、田园、四季、边塞、爱国、山水、送别、友情、思乡、花等诗。每小组同学都做得很踊跃,生怕被落到后面。做得认真也很投入。最后一个环节——颂唱古诗。让学生把喜欢的古诗进行现场谱曲学唱。这一个环节做为这个年龄孩子尤为喜欢,他们都一展歌喉,兴趣倍增。

    最后我总结到:“刚才我们一道在诗苑漫步,结识了这么多文人大家,赏析吟诵、积累这么多的古诗,大家一定感受到古诗文魅力,大家又用动听的歌喉唱出喜爱的古诗,如同与一位位文人骚客倾心长谈,一定受益匪浅,老师也受到你们的感染。我唱一首《虞美人》给大家,喜欢吗?”学生们本来就兴趣正浓,精神充沛,一看向来不苟言笑的老师,都这么有兴趣。我的话一出口立即爆发出热烈掌声,一曲幽怨动听的《虞美人》唱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即而是掌声和尽意的笑意。一节课结束,学生仍然兴趣昂然,丝豪没有倦意。通过这一节课的设计, 学生们对学习古诗的兴趣空前高涨。课内学习兴趣上来了,课外积累也自觉起来。后来我们班又特应学生们的强烈要求进行了一堂古诗鉴赏课也同样收到了好的效果。既而也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整体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孔子也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有了充分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求知欲也会更大限度的激发出来。老师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愉快地学到了知识。。这样既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上几点做法只是本人在教学工作中一点拙见,希望各位同仁指教。

    点击次数:111  发布日期:2015/6/13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