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雷雪 小学语文“主问题”设计之我见

    小学语文“主问题”设计之我见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实验小学 雷雪
    设计“主问题”,就是要用精、少、深、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紧扣教学内容,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之目的。下面就小学语文“主问题”设计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与做法。
    一、“主问题”设计理念
    1.问题要切中课文的教学重点,要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
    2.要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问题或提问的出现要力求做到让阅读过程中有充分的对话与交流,同时让学生更能进行语文的基本素养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的能力。
    3.“主问题”之下能滋生一连串的子问题,这些滋生的子问题,既能串起“主问题”,又能真正意义上回答“主问题”。能让学生的学习沉得下去,学得更透彻。
    二、“主问题”设计方法
    “主问题的设计”需要合理取舍,同样也需要方法指导,这与教师知识诸备息息相关。因此,在课堂内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设计主问题;如:
    1.从整单元目标中去设计主问题。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导读中提出的是这样的目标:阅读这组课文,让我们看看人们对待动物、植物的态度和做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因此,在执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可设计这样的主问题:“小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究人们对待植物的态度、做法和结果,教育孩子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2.从课后“思考与练习”中发现主问题。《再见了,亲人》一课中,课后“想一想: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因此可作为主问题教学。学生在寻找事例中去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3.从阅读提示中寻找主问题。每篇阅读课文都有阅读提示,我们就可从阅读提示中去提炼主问题。课文《祖父的园子》阅读提示中写到了:祖父的园子是个怎样的地方?引导学生去感受是个充满快乐、自由、童趣等的地方。然后深化到为什么能感受到这些?从而让学生懂得作者对祖父的思念。
    4.从文章题目入手设计主问题。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设问:“文中的父子是一对怎样的父子?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面对这一问题,学生需要通观全文找出能表现人物“了不起”的句段,又要沉下去细读文章,思考这些句段是怎样表现他们的了不起的。
    5.从文章线索中提出主问题。学习《晏子使楚》时,先要梳理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重点阅读晏子和楚王三次斗智的部分,抓住人物的对话描写,围绕“楚王每次侮辱晏子,晏子都是怎样应对的”“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思考,从中体会晏子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6.从含义深刻的句子中提炼主问题。在执教《桥》这篇文章时,根据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设计主问题“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像一座山。” 研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形象与精神,升华情感。灾难面前,老汉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灾难面前,老汉是如何对待群众和自己的?灾难面前,老汉是如何对待亲生儿子的?
    三、“主问题”的课堂实施
    1.在课文教学的初读阶段,可用“主问题”牵动学生对全文的整体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注意。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可用“主问题”进行板块活动,直达教学目标。
    3.在课文教学的升华阶段,可用“主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形成波澜,抒发情感。
    总之,我们这种探索性的尝试,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掌握阅读方法,提高与文本的对话能力,达到阅读的一种自学状态,最终让学生享受自我阅读、合作阅读、探究阅读的过程,享受成功阅读的快乐。

    点击次数:107  发布日期:2015/6/13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