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应被忽视的群体 ——谈如何关注中间生 徐楠
一个不应被忽视的群体
——谈如何关注中间生
陕西定边职教中心 徐楠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孩子多的话,人们往往会说,偏大的,向小的,亏了中间的二小子。而学校教育有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上课之余,同事之间谈的要么是好学生,要么是后进生,很少谈及中间生。说来惭愧,带了几届学生,总不能记住班上那些中间生的名字。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信很多教师和我一样犯了一个错误——容易忽视中间生。
所谓中间生,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在班级中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纪律表现都既不很优秀,也不很糟糕的处在班级中间层面的学生。许多教师从一接手新班开始,最先留有印象并能记住名字的总是班上的好学生和后进生。好学生在老师面前表现突出,在课堂上愿意举手发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学习成绩突出,也很少犯错误,很快就让老师开始关注并重视。后进生因在课堂上不能专注学习,爱说话,爱搞小动作,经常睡觉,迟到,玩手机,问题多多,让老师头疼也就备受关注。而中间生,因为学习成绩一般,表现平平,又没有明显的错误,既不受老师的表扬,也不挨老师批评。久而久之,中间生实际上逐渐处于一个被忽视的地位。而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在犯一个很大的错误。
中间生在每个班级中占的比例是最大的,不加关注和引导,或引导的不好,他们会很快转化成后进生,这样会给班级管理带来更多的问题,也让教师错失了教育中间生良性发展的契机。相反,如果引导的好,中间生的进步会很快。现实证明,中间生身上潜藏着许多积极因素。他们内心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进入好学生的行列。毕竟“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
那么,教师应如何关注中间生呢?
首先,思想上重视。
作为教师,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教育是针对和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非极少数学生的教育,教育实践才能达到均衡;教师关注学生,应宏观上重面,微观上重点,点面结合才对。这不也正是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荀子“人皆可以为尧舜”教育思想的体现吗?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还应充分认识到中间生在班级中所占的比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比例。我们不能因教育忽视无形中造成教育放弃。另外,教师思想上重视了,中间生也就时刻能体会到这种重视,从而树立信心,积极向上,教师好管理,学生有进步,形成良性循环,这不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吗?
其次,准确把握心理。
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应该准确把握中间生既自卑又自尊的心理特点。他们有的因为学习成绩不够突出,有的因为没有业余特长,有的因为生性怯懦腼腆,有的因为从农村来到县城,有的因为原来优秀现在被淹没,产生心理落差,甚至有的因为家庭条件跟同学相比不够好等等,这些都可能造成他们自信不足而自卑有余的心理。如果他们有突出优秀的表现,得到教师及时的表扬和激励,这作用将远远大于那些经常得到表扬的好学生,因为好学生觉得这表扬是自己应得的或者他们本已司空见惯。如果中间生偶尔犯错,教师就严厉批评,他们又极易沮丧和痛苦,不良情绪会影响他们很多天,因为他们没有后进生那种因经常挨批而“练就”的无所谓的“疲沓心理”和破罐子破摔的“坚韧精神”,他们因不常挨批而太易受挫。所以,教师应正确恰当地处理中间生的进步与错误。
第三,学习上指导。
中间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较为端正的,上课基本能积极认真听讲,笔记工整,作业完成及时。但大部分中间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不够恰当,学习时间安排不很合理,各学科之间不能均衡发展,偏科现象严重,所以,教师很有必要指导中间生如何进行有效学习。教师如能给他们补差,给他们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相信他们会有非常大的进步。
最后,生活上关心。
好学生和后进生,教师和他们的沟通谈话较多,总能了解他们的家庭和生活。教师对班上单亲家庭的学生尤其关注,而单亲家庭的孩子十有八九也是问题学生,不用说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波动教师了如指掌。但中间生不一样,这个群体是个沉默的群体,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是他们的基本性格特点,他们的家庭,交友,生活等教师大都不了解,而由这几方面引发的情绪波动往往会使他们上课走神,情绪低落,所以教师应在关注中间生学习的同时还应更加关注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有了苦恼有地方倾诉,愿意倾诉,敢于倾诉,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总之,教师应积极关注班级中的中间生,使这个庞大的群体不再被忽视,不再成为教育的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