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复习备考的几点做法 孔彩雪
浅谈初中化学复习备考的几点做法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第二初级中学 孔彩雪
【摘要】复习过程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有直接来自教材的基本内容,更要有围绕基本内容设计的变式问题。教师课前的思考和设计是一个可控的流程,在实施的时候,面对学生的情况,教师还要善于捕捉那些学生疏漏的知识点,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从而使复习课更有效。
【关键词】细致 捕捉 巧妙 激活 精心
2015年的中考很快就要到了,面对初中化学复习内容多、时间紧、要求高的实际情况,如何进行化学复习备考,实现“在知识掌握中形成能力,在能力培养中掌握知识”的目标,是摆在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复习备考经验,谈几点做法:
一、注重捕捉初中化学考点并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考点”来自于教材、《课程标准》以及《考试说明》,备课时,要仔细分析,细致排查并加工。对于“知道、记住、说出、列举、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 等目标可设计成课前小练习,对于“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 等目标可设计成问题组,对于“初步学习、初步学会、初步应用” 等目标可设计新的情境问题,组织学生当堂练习或小组讨论,最终实现“知识考点”一个都不漏,同时也让学生感到焕然一新,兴趣也就上来了。例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一个常见的考点,其考查的形式既有基本操作的描述,也有操作过程中有关细节的分析,通过图形来判断对错,教师可将这些问题整合起来,首先对于仪器的认识,课前就布置学生复习一些常见仪器的用途和注意事项,复习课时,让部分学生向其他的学生介绍老师所准备的一些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有说得不到的,再由其他的同学加以补充。
认识了仪器以后,在复习固体药品(如锌粒)和液体药品(如稀盐酸)的取用时,可让不同的两组学生利用老师准备的仪器和药品同时进行实验,其他同学观察这两组同学谁操作比较规范,让学生说出这个操作规不规范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让学生把所取出的锌粒和稀盐酸混合在一起,观察现象,老师提问,如果我们要把这些气体收集起来,应如何组装仪器?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学生根据所提供仪器尝试组装仪器并检查气密性)。
再如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既是中考的重点又是难点,而且记忆的时候枯燥无味。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突破难点,除了课堂上注意讲解记忆方法,反复练习以外,可采取游戏法,使学生在娱乐中掌握知识,突破难点。物质的分类在复习时我就采用化学接龙游戏的方式:给出游戏规则(1)任意写出一种符合方框内物质类别的化学式;(2)要求所填化学式至少含有与其相邻的前一种物质中的某种元素:
示例: C--氧化物:CO 2 ---盐:Na2CO3 ----碱:KOH
初中学生对比赛游戏很感兴趣,通过游戏,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还有为了更好地发挥情景在化学复习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必须做有心人,多渠道多方位地关注生产生活社会和科技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如结合问题牛奶三聚氰胺化学式的“C2H6N6” ,既可围绕元素物质组成、微观构成等有关知识设计问题,又可围绕化学式的书写、意义及计算设计问题,还可从物质分类性质反应原理及食品安全卫生与人体健康等方面设计问题。复习教学中我们还可注意运用大量具体的真实事件或与化学密切联系的材料、能源等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例如我们可围绕奥运火炬燃料丙烷或海底深处可燃冰作素材引入燃烧、灭火、燃料、能源等知识点的复习,也可运用福娃及火炬外壳等作素材引入材料等知识点的复习。总之,我们在复习教学时要重激发学习兴趣,有效激活课堂。
二、巧妙设计每个单元的中心问题,激活知识重点。
教师应着力将“知识重点”隐藏在中心问题中(即“问题导入”),使“知识重点”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并激活学生的复习欲望。
例如,在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有关图像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中心问题:以Fe、Mg与稀盐酸反应为例,用图像来描述反应过程中有关量的变化情况,首先让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老师投影展示课前准备的几种典型的常规的图像,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这类图像的注意点:抓住图像的三个要素,即“三点两量一趋势”,“三点”——开始点、转折点、结束点,“两量”——横坐标和纵坐标,“一趋势”——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图像走向。在学生对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问题基本熟悉之后,这时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讨论金属活动性、金属与酸哪个过量以及图像中两个变量的问题,使学生思维有了明显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这样一些中心问题的提出可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得学生对金属与酸反应的问题有了一个认识的飞跃。
同时也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整体化、灵活化、深刻化,实现了教学目标的正迁移。
三、精心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有些是零碎的、散装的,常有“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因此,在复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联通知识网点,建立联系。而这样的过程又需要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而又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才能对相关知识牢固掌握,并能融会贯通。
例如,在复习“物质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提出问题:写出有NaCl生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后,共同合作讨论思路。
思路1,从反应类型上考虑: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思路2,从物质分类上考虑:NaCl属于盐类,讨论有哪些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哪些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思路3,从物质组成上考虑:有NaCl生成,必须有一种物质提供钠离子,另一种物质提供氯离子,通过写出可能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引导学生以盐类物质为中心,将酸、碱、盐三类物质的性质进行联通,并形成图解。
四、及时反馈矫正,清除学生知识盲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某些知识盲点,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有效清除。获取学生“知识盲点”的方法有:从学生的错题集中整理,从学生作业中提取,从考试情况中去统计等,其流程一般为:搜集错题→分析错题→归类错题→提取错因。教师对于学生练习、测试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及时查漏补缺,将反馈和自我矫正落实到实处。
例如,在每次测试后,老师让学生分小组统计各自的得分,然后老师再进行汇总,这样就可以较快地分析出班上的每个人每道题的得分情况,便于试卷讲评时有针对性,也便于有目的地辅导个别学生。其次,老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列出“知识点友情提醒”印发给学生,在老师评讲前供学生阅读。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但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而且学生的收获也会更多。
“人生最大的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希望实现的那个。”这句话对于处于复习中的学生和教师都有一定的启发,我们的复习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去实现“最有希望实现的那个”。对于学生来说,能学会的都要弄懂,已弄懂的都要做对,已做对的都要得分;难以记忆的要理解,难以理解的要模仿,难以模仿的要放弃。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已经会的不要讲——要检测,学生已经练的不要放——要纠错,学生已经纠的不要重——要反思。
以上是我在化学中考复习备考中的几点做法。
参考资料: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化学新课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