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高淑艳
如何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吉林省长岭县第四小学 高淑艳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读是低年级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一个有效的方法,也是促进学生由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转化,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表达能力一种最具有特色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在朗读中展现学生真情实感,提高朗读实效性。
每一堂语文课对于学生来说都应该是最开心的。而支撑这份快乐的很大一部分是朗读。当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窗口飘出去的时候,会给校园带来许多生机,就如花朵散发芬芳一样,使人连想到春天、阳光与生命的灿烂。低年级的朗读是向有感情的朗读过度的一个阶段,那么如何在朗读中展现自己的情感呢?
一、创设语言情境、产生真情。
人的感情是在一定情况下产生和发展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语文课堂的特定语言情景是学生产生共鸣、产生真情必备的因素。如学习儿歌《妈妈的爱》时,先给学生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听完让学生想想: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们的,来夸夸自己的妈妈,通过夸妈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呵护,就是母爱的伟大。接着我就让孩子们打开课文,一同用最真实的情感语言去赞美妈妈,歌颂妈妈……通过不同形式地读,孩子们被妈妈的爱包围着,感动着,使学生懂得了用同样的爱回报妈妈,那就让学生用一颗颗爱心去点缀世界,关爱自己的妈妈,关心每一个人。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激发了学生真实情感的再现,激发了语言表达的欲望,升华真实情感。
二、精心指导朗读、催生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主张多读一些,少讲一些,练得多一些。”阅读教学要十分重视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首先,在教学中保证学生朗读时间,去掉那些繁琐分析,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在学生读得不到位、不理想时,教师可范读,让他们身临其境,有时不须太多讲解,老师激情的语言,动情的语调,就是一颗催发情感的种子,扎进了学生的心田。最后,在朗读训练中,要注意变换形式,使学生的朗读方式灵活多样,如分组读、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这样能激起学生朗读兴趣,还能悟出真情实感。情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一把钥匙。如《母亲的账单》这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对小彼得有什么看法?”大家众说纷纭,总体都是对小彼得做法不满。“那么你们有没有跟父母之间发生过类似的事呢?那你们现在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把你们的亲身体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我并没有让学生来说,但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都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似的。接着让他们来读课文,孩子读地都很认真,从读中可以看出,他们不仅读得真诚,而且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悟出道理,悟出真情。
三、用心品词赏句、以景生情。
低年级的课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尤其是一些儿童诗和写景的课文,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在朗读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感情。所以在这些文章的朗读训练中,要抓住生动的词句进行深刻的品味,培养他们对语文学科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教学《小小的声音》一课,我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小小的声音的梦想是什么?这里的清新、花香是什么意思?” 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清新的空气,迷人的花香,此时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孩子们都笑了,从这一笑可以看出孩子明白了词语的意思,接着就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心情来读这一小节。孩子们读出了抑扬顿挫、读出情感,表达内心美好的愿望。接着我又设疑:“同学们小作者歌唱什么呢?”、“歌唱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应怎样读好呢?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读,从读中体会到世界的美好和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达到情感的共鸣和升华。
四、注意朗读评价、提升情感
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评价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朗读训练必须抓好评价环节,课堂评价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的平台。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使学生的朗读兴趣一下就激发了,使原来的鼓励读变为主动读。越读越想读。
朗读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因人而异,不能“千人一词,简单划一”,避免因评价而产生消极影响。例如,我在语文课上对一些语文基础较差、胆子小的学生,评价时就要适当降低要求,只要是比以前有进步,就应该加以鼓励。又如对一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评价时则应更加讲究,如用“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好,在他的朗读中再一次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谁愿意和他比一比”之类的话,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评价要中肯,而不能无根据地胡夸,把激励廉价化、庸俗化。在语文课堂的朗读训练中,不仅突出学生优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朗读中存在的不足,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力求改正,再现文本进行朗读,升华情感。
总之,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语文能力和素质。在指导学生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和点拨,才能使学生朗读入情入境,真情流露,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在朗读中展现学生真情实感,真正提高朗读实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