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王丽 如何让我爱上“你”

    如何让我爱上“你”
    ——浅谈小学习作教学
    山东省招远市张星镇宋家学校小学部 王丽
    我明白了一点,要以现有的条件重新改造习作思维,不求单项写作的先进性,只求总体写作的合理性;充分利用仅有资源,提升改造学生现有的写作水平。
    ——题记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语言能力的训练,又是认识水平的训练,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哪怕是一句话,在这个训练过程中都体现着听、说、读、思、写等诸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要想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提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激起表达欲望。
    习作前,教师通过与学生聊天似的谈话冲淡作文课的沉闷空气,解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羁绊,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触动学生表达敏感点和情感兴奋点,力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理想境界。
    二、注重生活,精心选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生活创造了作文的真情实感。通过亲身实践,我明白了:如果让学生写一段话,或者写一篇作文,就是要让学生身临奇境,那么这次的作文就一定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就会滔滔不绝,抓住细节,围绕主题进行习作,比如:在进行单元习作时,首先,让学生交流内心想法,并用我写的“下水文”进行讲解。其次是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大胆写,充分发挥想象,又让学生欣赏了与本次习作内容相关的范文,我本以为学生会写出自己独特的文章来,但事与愿违,要么是模仿范文,千篇一律,要么有头无尾,内容空洞等。
    通过观摩优秀习作课,我懂得:指导学生习作,首先,应该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小事,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然后,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储备词汇量,让学生将观察到的事物与亲生经历的或者亲眼看到的事件,生动、形象、流利地表达出来。最后,再通过教师引导由词到句,连句成篇,进行文字创作。
    三、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修改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要让我们的学生能写会改,因为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这个改应该自己来改。而且重视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好的习作习惯,培养对自己的习作负责任的态度。
    课程标准在中高年级的习作要求中提出了:“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我们引导学生修改,修改什么呢,修改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这些词句主要指不能从语法的角度严格要求,主要是指别人看不明白的,或是与事实明显不符的,当然也包括一些错字,明显的用词不妥当的地方等。总之,我们对孩子的习作要求不能高,特点是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成年人的语言习惯来看待学生的习作。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应该坚持对学生的习作多留少删,多就少改,多鼓励少批评。
    四、加强练笔,为学生多写多练创造条件。
    关于习作,我们不能仅仅注重课本上的八次习作。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应该要让学生勤于动笔,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多的练笔的机会。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多为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首先,要让学生要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能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是多动笔的最好的形式。另一个是在课文教学与阅读课上适当地安排了小练笔。比如:《半截蜡烛》这一课,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学生充分了解半截蜡烛的重要性的同时,老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以如果蜡烛没有夺回,如果蜡烛提前熄灭,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命运会如何。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为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时刻。
    五、多阅读,多积累。
    捷普洛夫说过:“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知识面狭窄的学生是不会写出好作文的,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除了让学生学好教科书自读课本之外,可以由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的最喜爱的书读。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加大阅读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在读书过程中让学生搜索好词,佳句,多方收集信息补充知识,编写制作“百科知识卡”或“积累本”。通过收集,摘抄,写作等方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先贤有言“文以载道”,文章是见诸一个人内心生活精神境界的风向标。足见,习作与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记住,可以流传千古的只有——文章。

    点击次数:85  发布日期:2015/4/21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