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斌 疑义相与析
疑义相与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意义之商榷
山东省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王献斌
我在讲授《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时,有学生提问,作者写梦境的意义何在。查阅教学参考和多种资料,简而言之,都说梦境是为了反衬丑恶的现实世界。对此,我不以为然。
诗题为“吟留别”,又表明为别东鲁诸公而作,可内容既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留恋,也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宽慰,而是写了一次“梦游”,岂不是文不对题?其次,若云梦境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那梦醒之后,作者为何不留恋梦境,而是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呢?
基于此,我认为梦非梦,梦即现实,映射的正是作者在天宝元年经道士吴均推荐,应诏入京,最终因受排挤,于天宝三年被“赐金放还”这一段历史。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高不可攀的天姥山让人联想到的是“庙堂”。不屑于走科举仕途,而是渴望平步青云,布衣卿相,正是李白的追求。而经吴均推荐,应诏入京,不正是“一夜飞度”吗?“迷花倚石忽已暝”,表明作者已经深入其中。“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作者已经得罪权贵,处境艰难。作者初入京时,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到后来遭受权贵谗毁,“世人皆欲杀”,作者的处境可以说是从天到地, “裂缺霹雳,丘峦崩摧”的巨变不正是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的写照吗?而后来的“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仙之人兮列如麻”,仙人聚会,盛则盛矣,可作者却只是一个“旁观者”,说明作者已经被排挤出统治集团,作者和“仙人”已经格格不入了。初入京时,作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本以为会宏图大展,谁知道朝廷也只是把自己当做“太平盛世”的点缀,抱负无从施展,而自己又和污浊的现实格格不入,“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最终被“赐金放还”,一年多的“梦游”,带给作者的是深深的失望,不由得作者“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正是这一次“梦游”让作者看清统治阶级的腐朽本质,所以作者选择离开,“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作者洁身自好,决不向权贵妥协的人生宣言。作者正是以此“别东鲁诸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