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加房 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公会中学 谢加房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必须改革教育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教育待遇,稳定教师队伍。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严重的问题,要加对强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认识,预防辍学率的上升。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 经费投入 城乡差距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尚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国内城乡间发展极度不平衡,人均受教育程度农村与城市有较大差别,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受教育水平的低下,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极度不平衡,农村义务教育长期落后,在新的时期,无论对个人的发展还是民族的振兴,农村教育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近些年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加大,但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与城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教师队伍总体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学科结构不合理、优秀教育流失严重,学生的缀学率居高不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目前正在进行着新的教育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又迎来一轮机遇,在新时期如何抓紧这次机遇,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缩小与城市义务教育的差距,促使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和谐发展,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04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02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虽然我国教育投资总量大幅度增加,但教育投入水平依然较低,经费短缺的矛盾仍很突出。我国的义务教育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总体不足,不仅低于发达国农的投入水平,与发展中国农也有较大的差距,这与我国各级政府经常强调的重视教育,特别是重视义务教育是不适应的;二是地区差异大,特别是经济落后、农村人口比重大的省份教育投入少;三是同一省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城乡差别大,农村的投入及少,许多地方不能满足正常教学的需要。由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不足,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一系列的现象,如:农村办学条件差、教师流失、学生辍学等。四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混乱、使用效率不高,现有的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农村办学条件差、教师流失严重等。投入不足是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最主要困难。
(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对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在样本小学、初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分别占37.8%和45.1%;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和70.3%;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分别占22.3%和28.8%;教具、墨水、纸笔、粉笔不足的分别占到32.55%和35%。截止2002年底,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6省市以外,全国其他地区中小学D级危房总面积为4000万平方米。”[1]随着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的不断增加,危房面积在逐年减少,基本的教学设施也日趋完善。但现有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勉强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以及机房等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仍很难普及和应用,再加上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因素,我国农村教育的质量远远低于城市。
(三)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亟待加强
农村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依据农村教师队伍目前的状况,远远没有达到农村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
首先,农村教师短缺以及农村教师学历层次偏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观念陈旧。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进修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相对缺乏,不利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水平。近年来,随着教师结构老龄化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一些教师已不再胜任教学工作,而由于受当地财政水平的影响,师范类毕业生和正规本科毕业生愿意到农村进行教学的却聊聊无几。因此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
其次,对农村教师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致使农村教师代课现象普遍,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广大农村,教师的工资与城市教师相比普遍较低,而随着居民消费指数的不断上涨,一些农村教师对目前的生活现状越来越为之不满。迫于生计,一些教师将自己的教学任务交给一些并无教学资格的人,而自己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做别的事情,每月只需支付一些代课费用。从代课这一现象一方面可以看出农村教师的待遇需要加以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要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在岗抽查和教学水平的定期评估,严查教师找人代课的现象,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动机
近些年来,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以及收入低等现象致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家长们也因此产生了学习无用或让子女提前就业学门手艺的想法,所以就导致了大量学生辍学和厌学现象的发生。在广大农村,读书无用论至今仍被一些家长认同并加以推崇。虽然也有许多农民希望子女成才,但因受到农村的经济条件的制约,一些学生仍无缘和城市学生一起进入高校继续深造。
(五)外出民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
对于留守子女的定义,学术界一般将其界定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生活和学习的16周岁以下的孩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已有2295万的留守子女,占到农村同龄人口的20%。与此同时,学生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比例占外出民工总数的56.70%,是外出打工家庭总数的一半;而在父母一方外出打工中,父亲外出打工数明显多于母亲。统计结果还显示外出民工家庭教育中进行隔代教育的占留守儿童总数为 41.24%,而长期处于这种隔代教育环境下的学生,更容易产生依赖、懒惰、自私、的习惯,同时也更容易忧郁和自卑。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于这些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日益成为教育界以及学术界广泛探讨的话题。
三、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上论述的几个方面,但是每一种问题的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这些问题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长期存在,虽然我国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农村义务教育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曾有过较大的变化,但是,主要的问题使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何处理这些问题,本人根据掌握的有关资料,并参考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看法。
(一)改革教育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低、投入不均衡成为当前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要在改革中实现投入到位、投入均衡、兼顾公平,建立一个责任明确、规则透明的财政责任体制。
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以中央财政为主体财政责任体制,是根本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长期落后的方法。以中央财政为主的实质是 :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是基础上,由中央财政承担较大份额的教师工资,拉平农村、城镇义务教育教师基本工资水平,消除城镇、农村教师薪酬歧视性不平等,调动全体义务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吸引优秀教育人员到农村发展,并以省、市、县三级财政作为义务教育发展辅助资金;省级政府承担公用经费的支出;而像校舍建设这类弹性比较大的项目,由监督距离最短的县级政府承担经费;乡镇负责提供中、小学新增校舍所需土地。至于中央政府如何承担教师工资,可以参照国家的工资基准,每位教师的基础工资由中央统一拨付,这样边远山区的教师也有生存的保障。在中央拨付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可以根据各自的财政状况进行相应的转移支付,允许存在差异。
(二)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较低仍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和社会地位;严格实施教师资格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有效地开展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继续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工作;继续做好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教师帮扶工作等。
(三)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并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的范围之内,培养学生也不仅仅只是教师的职责,同时也是家长的职责。只有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在广大农村,因经济落后,社会文化发展落后,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在农村的发展中,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力要推动农村的经济,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使农村家长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培养。
(四)开展关爱活动,关注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因其父母长期不在家中,长期缺少家庭的关爱,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作为教师,要多关心他们,多进行师生交流。通过一些积极的交流,可以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的加以减轻和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同时,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一方面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在集体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集体中感受温暖。
(五)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习惯和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外界的影响来塑造和培养学生使之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其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矛盾的自我疏解以及自我控制。广大家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其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从而逐步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
(六)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留守子女教育问题
从我国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选择。
所谓寄宿制学校,是实行全日制、封闭式的管理,对在校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统一管理的学校。寄宿制学校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的生活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留守儿童开展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因此寄宿式学校是当前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据统计数据显示,自中央和各地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2006年,全国小学寄宿生人数达704万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6.6%,西部地区小学寄宿生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全国初中阶段寄宿生总规模已达2221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7.3%,中西部农村初中寄宿生分别达到44.9%和52.4%。”[3]
随着寄宿制学校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将会摆脱隔代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在寄宿学校学校中充分体验学校教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健康茁壮的成长。
(七)加大《义务教育法》的执法力度
《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已二十多年的时间,然而在农村的执行情况却不尽人意,贫困农村地区尤其是这样。一旦有学生不上学,很少引起关注,更谈不上千方百计地去解决问题。没有人意识到这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行为,更没有人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教育法制的缺失是贫困农村地区初中学生辍学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大《义务教育法》的执法力度是控制辍学的重要措施。其一,在贫困农村地区仍然有必要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尽管在“普九”时已经宣传过),使有关各方(政府、学校、家庭)明确自己在确保学生完成义务教,控制初中生辍学方面应该承担的义务。其二,明确《义务教育法》的执法主体。《义务教育法》执法难,难在执法主体不明确。鉴于教育法在我国主要属于行政法体系,我们建议《义务教育法》执法主体应明确为地方政府,在农村则是乡镇政府。政府应成为控制初中学生辍学的第一责任人,有关部门要象考核经济指标那样考核地方政府的控辍情况。地方政府要经常检查学校学生辍学情况,督促学校做好“学困生”(辍学生)的转化工作。当遇到学校不能解决的影响辍学的问题(如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家长无故不让孩子上学等),应由政府出面,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等多种手段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关系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发展。它与解决好“三农”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关系到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在新形势下,要增强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发展与改革并举,努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使之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唐斌.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新农村建设,2007.
[3]杨东平.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