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燕萍: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迫切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迫切性
◎ 山东省招远市实验小学 薛燕萍
教育的失败有时不是教育方法自身的失败,而是教育方法滞后,不适应学生当前的心理水平从而导致的失败。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从根本上搞好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
下面谈谈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一)大环境不容乐观
首先,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亚洲的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是很重的,而在亚洲之中,中国的升学压力更是高居榜首。沉重的升学压力是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其次,通过应试教育以及学历等级来选拔任用人才的制度在短时期内还不能改变。尽管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口号,但是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标准仍然停留在升学率的高低上,素质教育就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贯彻实施。第三,目前教育界极其缺乏学校心理咨询的专家。其实中小学也曾开展了心理健康的课程,但是不久,这种课程便演变成了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第四,我国的中小学普遍存在着教师、学生和家长心理不健康的现象,他们急需心理辅导和援助。第五,现在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特别是对心理健康知识所知甚少。
(二)诱发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就现在的中学生而言,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智力、情绪因素
大脑器质或神经系统机能异常的孩子,在人格和行为方面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和障碍。而智力发育有障碍或缓慢的孩子,没有适当的措施和保障,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再者,情绪也很重要,情绪失常容易使行为失控,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不良社会信息的吸纳
由于时代科技发展迅速,各种有害的信息、情报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比如网络、杂志刊物、玩具等。其中的暴力凶杀、色情、淫秽的信息对学生的身心影响尤为突出。
3、学习不适应问题
现在的中小学,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会受到老师的责备,遭到同学的冷眼,甚至家人朋友的嘲笑,因此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尤为突出。在咨询中不少学生都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疲倦、恐惧、嫉妒、忧郁、无力感、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抑郁、沉默寡言等症状。
4、人际关系不协调
还有许多同学,因为学习成绩好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又是独生子的原因,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人际关系不和谐。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意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觉得焦虑不安,甚至有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搞僵了同学关系,从而影响到自身及他人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5、缺乏自信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对缺点的放大使得学生得到的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因此,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时间长了,学生逐渐失去自信心。
6、情感处理不当产生的困扰
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因此“早恋问题”严重。这种现象在高中较突出,占咨询数量的1/7。“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了种种病态心理。
7、网络成瘾
网络是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产物,网络犹如一柄双刃剑,在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像一个巨大漩涡般使很多人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一旦迷上了网络,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灾难”。许多学生上网成瘾,在学校、老师、家长的百般禁止之下仍然“顶风作案”。国家现在出台的法律已经把网络成瘾已经定义为一种心理疾病。
8、环境因素
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环境问题,对儿童、青少年容易造成不良的影响,其中家庭教育不当,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以及学校压力是三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许多家庭关系不和睦的孩子,普遍存在着心理问题。
由此看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迫切的,教育方法也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索。尽管这个过程较为漫长,但只要我们一直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探索出一条心理教育的康庄大道,真正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华夏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素质,决定了祖国的明天。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勇于担当历史重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现代化社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成为一个个具有优秀心理健康素质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