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张向勇:基于群文阅读的审美性阅读教学方法浅说

    基于群文阅读的审美性阅读教学方法浅说
    ◎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昭化中学 张向勇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于漪老师更是认为“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唤起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在阅读中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在此,笔者结合群文阅读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从语言开始品味美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呢?笔者认为,应从品味语言入手,理解形象,把握情感。因为文学语言是最典型的情感性言语。成功文学形式,其语言都是简洁、准确和优美的。同时好的作品,它在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往往体现出简单中蕴含复杂,拙朴中暗藏机巧,浅显中隐匿深邃,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效果。因此,从语言文字入手,披文入情,引导学生对那些能表情达意的词句细细品位,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悟出美妙之处,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先前导学《七颗钻石》一文,在教学时我注重教育学生要懂得关爱别人,同情、帮助有困难的人。在教学中,我让孩子读中感悟,自己感悟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孩子读,“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一想起病中的妈妈,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去。”让孩子仔细地读,在自己的读中体会小姑娘对妈妈的爱,折射出小姑娘的心灵美。在学习本文时,让学生抓住“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词语来理解“大旱灾”对自然造成危害,体会当时人、动物和植物对水的渴望,从对句子的品位中理解课文。理解“七颗钻石”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了崇高,照耀人类,使普天下人都沐浴在爱的暖流中,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本文中作者通过水罐的四次变化和美好的结局,给予了小姑娘高度的赞扬,朗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体味句子,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位语句,学生会从中发现美、体会美。很自然地接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引起美的心理共鸣,教学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在阅读共鸣中涵泳美
    古人对“涵泳”的领悟很有见地,程朱理学家讲到“学道”时,明确指出心理上沉潜其中,不断玩索,自有其得,此即“优游涵泳”或称“涵泳玩索”。在阅读教学中涵泳情感就是让阅读教学渗透情感,让学生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 也就是让学生体味到文本形式与内容的美,从而陶冶情操,达到心灵的完善与和谐,构建一个最为优化的教学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要触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自然地生发出热爱、向往、追求的欲望,教师就要满怀深情地激起学生向上的力量,唤起学生深刻的思索、审美的愉悦。如像《庐山的云雾》一文,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凭借搜集的资料介绍庐山,有关庐山的古诗,有展示庐山景色的图片,多方面了解庐山的情况,为更好的学习课文做好前置性学习。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带学生去游览庐山,看看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结合语境及生活经验的意思,体会“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意境;利用图片,想象“云遮雾绕”、“茫茫的大海”的景象。学习中抓住重点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深入体悟庐山云雾的体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带领学生“领略”庐山云雾的迷人风光。当学生仿佛已置身于庐山云雾令人陶醉的意境中时,教师又“趁热打铁”,在婉转悠扬的萨克斯音乐中,播放了“黄山奇松”“泰山日出”“桂林山水”“长江三峡”等风光旖旎的彩色画面。这样,既使学生欣赏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又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作者对庐山云雾的热爱、赞美之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从文学作品中成功形象身上感受美
    感知美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美感的特征是直观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揭示课文中具体生动的、直观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让学生抓住文中有声有色的语言,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脑海中构成生动的画面。比如《荷花》一文表达的是主人公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课文的主旨在于通过写荷花,通过人的视觉看荷花,去赞美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文章中描写的荷花对于孩子来讲还是很熟悉的,孩子们可能都看过荷花,可以说,他们的视觉记忆还能让他们想起荷花的样子,这个时候出现课文描写荷花的句子,就再一次展现了荷花的形象,让孩子更深印象地感知了荷花。这时进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组织学生竞赛性诵读,特别是描写荷花部分的句子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让学生读,在读中体会。本文是篇美文,因此教师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实现审美主题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阅读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学习。语文其实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在模仿别人的同时,整合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创造出自己的作品。如果没有模仿,也谈不上创造。我想,没有一个语文老师会忽视学生的文本阅读。然而,一提到阅读,我们不能局限于课外,并非阅读非得放在课外不可。我们的语文课堂到底应该做什么?我以为让学生真正自主并成为主体,静静地看书,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索,与同学、与老师静静地研讨,悄悄地对话,在静谧的“情境”下,让语文能力和素养在无声无息中潜滋暗长。

     

    点击次数:155  发布日期:2015/1/1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