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庆:抓习惯 重算理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抓习惯 重算理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 吴永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计算教学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之中,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做了一些探讨和研究,现谈谈自己的心得:
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学生计算错误可以从心理角度和计算能力两方面来看。
心理角度:
1、感知粗略。学生在进行计算时,首先必须读题审题。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感知事物不仔细不全面,这就容易造成学生读题审题中的错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看错数字,抄错运算符号,题目抄写不完整等等。
2、记忆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记忆品质发展还不够健全,因此学生的记忆持久性不够,在计算过程中会受到记忆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计算过程中的信息存储或者提取出现偏差,最终导致计算的错误。经常出现的错误是在计算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时,忘记进1或退1,脱式计算中上一步答案和下一步不相同等等。
计算能力:
1、算理理解不清。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各有异同点,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么计算,就是要让学生明白算理,如果学生对于算理不够明确,那么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必然的。
2、缺少技能技巧。计算过程中要能根据题目中数字的特点合理选择计算的方法,比如计算中的简便计算,而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技能技巧所引起的计算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针对这些错误,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对于培养计算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计算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重视四则计算方法的讲解
计算能力培养的基础在于学生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经常是花大量的时间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而只用很少的时间讲算式的计算,在讲解时只讲计算的基本法则,却忽视了计算的过程性教学,使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不利于学生计算方法的生成,更容易让学生在计算的细节上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进而导致计算的错误。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在教学中要注重计算的过程性教学,让学生弄清算理,真正掌握计算的方法。
三、注重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计算能力的一个关键途径。因此,要想提高计算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
1、每日一算。每天的数学课中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情况,在每节课的课前花2分钟进行一组口算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进行口算技巧训练。在计算教学中整理出一些具有特殊性质的数字组合,根据教学进度有意识的渗透给学生并让学生逐步记住,例如加法中的整十整百组合29和71,99和1等;乘法中的25和4;125和8等,对于这些特殊组合既提高了运算速度也为学生提供了必备的简算基础。
四、精心设计习题做到对症下药
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计算的训练,在计算的巩固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训练题。笔者认为在习题的选择上应该按照例题模仿题——形成性习题——变式性习题——纠错性习题的训练序列进行。教学完一种计算后,应该首先根据例题设计相关的训练,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算理;然后设计形成性习题,使学生能够形成方法;接着综合以前的计算进行综合习题训练;最后根据学生的错误情况设计针对性习题,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修正。
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这是一项长期工作,这项工作应该贯穿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能够认真钻研,持之以恒,相信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够得到长足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