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黄莉:小学古诗教学应凸显美学教育

    小学古诗教学应凸显美学教育
    ◎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民田小学 黄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表明古代诗歌的教学在语文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诗歌虽短小,但并不好教”,这是许多教师共同的感受。很多诗歌的教学基本上沦落为“画出重点句、名句并背诵默写”的过程,这种肤浅的教学远离了诗歌本有的的灵性和美感,使诗歌教学毫无赏析可言,毫无优美可感,完全失去了诗歌教学本该有的美感享受。其实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诗歌荟萃了语言美、生活美、自然美、意境美、情感美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美育教育的乐园,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借助教材向学生散播美的信息,渗透美的哲理,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在实践中去创造美。在此,笔者结合部分古诗词的教学,试作浅析:
    一、品读语言美
    小学语文所选古诗的语言都有准确性、鲜明性和韵律美的特点,采用比喻、夸张、拟人、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锤炼出生动形象的语言,至今仍广为流传,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多读这些诗句,既能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又能培养小学生的美感。
    优秀的诗歌语言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十分精练含蓄,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一个“更”字,一个“尽”字,饱含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特别是最后一句,诗人不说朋友远去的忧伤,也不写分别的哀愁,而是用“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含蓄委婉、浓郁深沉的感叹来抒写离情别绪,令人越品越觉得余韵不绝。
    二、感悟生活美
    古人的诗文是建立在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上,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独到见解,是对生活真与美的反映。因此,在教学古诗时,结合诗文的特点联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这样可以引领学生更好的去体会生活的真与美。如白居易的《小池》“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描写了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白莲花。但又因年小识浅而不懂掩盖留下的踪迹。整首诗充满着无限的趣味,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令人回味无穷。教学时也可以激发学生联系自己童年时相类似的经历(如偷摘水果、花生、甘蔗等),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又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短短的四句诗,就把一个天真可爱,聪明机灵,专心钓鱼的小孩形象勾勒出来了。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如是否亲自钓过鱼,或者是见过别人钓鱼)来想象孩子侧身坐在绿绿的莓苔上钓鱼的可爱样子,那密密层层、郁郁葱葱的水草将学生带到优美的生活画卷里,学生的印象怎么会不深呢?又怎么能不向往如此美好的生活呢?
    三、品味自然美
    诗的自然美,是我国古诗审美理论中很受重视的美学特征之一。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的美。一般讲的是大自然的壮丽山川、花香鸟语、碧草绿树。大自然的美景会在我们心中引起不同的情感反映,自然界中的一些本无知又无情的山光水色,雪月风花,因着诗人带有感情的描写与表达,让我们能尽情的感受自然美。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古诗,大多写到自然景观:晨曦夕照,明月清风,山清水碧,飞流奇石,田园花卉……尽收诗人眼底,呈现在读者面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旷达豪放,气势磅薄的语言描述了好似九天银河流泻人间的瀑布,用超凡的想象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壮观迷人的大自然画卷;而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用深沉、凝重的语调向人们展现了丘壑纵横、峰峦起伏、千姿百态而又扑朔迷离的庐山景象美。还有杨万里的《小池》、贺知章的《咏柳》等都是优美的文学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大自然的优美画面。我们教学时,可根据诗歌的不同基调,引导学生品析诗句,去领略诗中一幅幅流光溢彩的自然美景,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四、体验意境美
    古诗之美,美在意境。意境之美,在于以文字所描摹的有形形象,引发欣赏者想象中的无形形象,向读者提供想象的广阔空间,充分满足欣赏者艺术再创造的审美心理和欲望。意境之美,诞生于作者与欣赏者从各自体验出发所产生的相同或不尽相同的想象活动之中。因此,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也是难点。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走进诗人的心境读诗,容易让学生领悟到诗的意境,更有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五、激发情感美
    诗是所有文学形式中最重视抒情和最擅长抒情的品种,一切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被现实生活激发起来的沸腾感而写成的,情感不仅是构成诗美的主要内在因素,而且是诗的存在价值的主要依据之一。可以这么说,情感是诗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情感性是美育最显著的特点,陶冶情感是美育的主要内容。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体验诗人的感情,通过内在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美感。小学语文所选古诗,无不饱含作者浓烈的情感,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吟诵经典诗词中得到更好的情感熏陶,使学生的感情逐渐得到升华,并逐渐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完善。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引领学生理解诗歌内涵,深入把握诗歌情感,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中体会慷慨豪迈;在“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中感悟光明磊落;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感悟乐观豪迈;在“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领略悲壮惨烈……通过诗歌教学涤荡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感情,进而陶冶美好的情操。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诗歌教学是美育的重要领域,学生通过学习诗词名篇,感受美的熏陶,接受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点击次数:89  发布日期:2013/8/25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