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马增龙:谈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

    谈学生心理健康的导师
    ◎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镇中心小学 马增龙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作为一个与学生"亲密接触"的师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级管理,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适应并兼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心理咨询的责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
    一、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一)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班主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1、生活辅导,即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
    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比如班级中常发现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乃至厌学;因成绩竞争激烈,互相嫉妒,打小报告;因身体太胖,太矫而自卑久而不合群;因老师批评明里顶撞,暗里忌恨。学生的个体中有好表现,有羞于开口的;有人缘好具号召力的,有老被人欺负成为出气筒的;有讲义气的团体,也有良性竞争互相上进的伙伴。以上这些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其实可以归因于情绪和社交问题,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渲泄自己的情绪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学会调解情绪的方式如渲泄,倾诉,转移,自我暗示等。
    2、学习辅导
    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1)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的教育更多地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但班主任的优势在于活动课和班会课上,通过有目的地对学生训练,能起到对学习态度教育的补充。在科学的心理训练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班主任对于纠正学生偏科和偏师现象还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学习方法。班主任工作中一个难点是如何纠正学生上课走神,讲话,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习惯问题。这些问题仍可以归因于心理问题,辅之以科学的指导和训练,就能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就医脚的被动局面。指导策略是:在低段,根据学生个体基础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复习计划,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具体到帮助安排课外学习学什么,如何学;在中高段,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帮助其学会制定计划和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心灵沟通,进行适时的心理疏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至胜法宝"
    其一,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总是擅长于利用个别谈心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进行针对性强的集体辅导。形式有专题讲座和心理训练课,前者适合于学习方法的辅导;后者有助于全体参与解决某个情绪,行为问题。
    其二,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从实践效果来看,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此外,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无论是个别面谈,还是笔谈都必须注意几个原则:1,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2,共情原则:注意倾听,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3,保密性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二、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班主任要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心理导师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如上所述,青少年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离开心理问题。不成功的班主任往往是警察式的或保姆式的,对学生的问题缺乏预见和对症下药的方法;而成功的班主任把自己看成一个引导者而非学生的对立面,对于暴露出的问题不是忙着呵斥和禁止,而是能透过看本质,懂得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心理输导。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心理导师,是班主任承担心理健教的必要条件,也是班主任师德提高的必经途径,因为要做到这种角色转换,就要求班主任站在一个比学生高的位置。只有悦纳学生,才能教会学生悦纳自己,只有不断锻炼自己的人格,才能做到悦纳学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标。
    (二)班主任的自我心理健康知识亟待提高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三)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因此,教师要通过家访,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
    青少年是人格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肩负重任。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若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严格意义上,必须配合一定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措施,但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工作,又是必要和有效的。以上仅是笔者的一些粗浅探讨,那么如何在二者间寻找更加有效和完美的切入点,需要我们德育工作全体同仁继续探讨和实践。

    点击次数:93  发布日期:2014/11/15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